強調了他承認目前法德邊界的劃分(解釋他的這種態度是因為他極不願意在法德之間挑起任何衝突),但又詳細敘述了許多其他的凡爾賽條約強加於德國的不公正的決定,特別是在東方。他又羅列了他在同英國政府交往中曾使用過的那些論據,但是第一次要求把走廊歸還給德國,而不是隻要求透過該地的權利。由於波蘭的完全不講道理,又得到了英國的鼓勵(希特勒最後說),這就造成了一個令人難以容忍的局面,現在這種局面必須結束了,即使它會導致法德間發生一場新戰爭的悲劇性後果也在所不惜。
除了達拉第和德國總理間的這種信件來往外,英法兩國政府還共同在外交上做了一件奇怪的、但後來並沒成功的事,這件事也應當提一下。那就是建議交換居民以作為一種可能解決德波少數民族問題的辦法。這種想法最初是在亨德森同希特勒8月25日的談話中產生出來的。德國總理談到了德國東部邊境上的“馬其頓狀況”,說他決心要結束這種狀況。在這一天的晚些時候,當英國大使把他同希特勒談話的主要內容告訴波蘭大使時,就建議利普斯基去請示華沙,是否可以向裡賓特洛甫建議,“按照在南蒂羅爾的相同的、但更加簡易的方式”來交換居民,以作為結束這些少數民族爭端的唯一可能的途徑。次日,亨德森把這一談話的內容告訴了庫隆德勒,後者同意他的英國同事的意見,認為這種想法頗有價值,值得一試,希望從這裡找到一個恢復波德談判的基礎。
8月26日凌晨1時,在庫隆德勒來電的極力要求下,博內指示法國駐華沙大使以大力支援這個倡議。當天早晨,透過阿爾齊澤斯基,這件事也就引起了貝克的注意。諾埃爾還曾向阿爾齊澤斯基強調指出,這個計劃的一個優點是,南蒂羅爾正被作為一個先例,所以可能爭取到義大利的支援。26日傍晚,貝克向諾埃爾傳話說,波蘭政府對法國的建議很感興趣,但是認為這件事不能由它主動提出。不過,它還是非常願意透過第三者出面來配合行動;兩天以後利普斯基接到指示,要他用間接的方式把這件事在柏林透露出來。
與此同時,哈利法克斯在8月26日也指示肯納德向波蘭政府推薦這項建議,並且還進一步建議,可以委派中立國的觀察員,以保證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公正地開展工作。肖納德在27日晨和貝克討論了這個方案,並且報告說,波蘭外交部長對這個方案在原則上沒有異議。然而,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這時局勢急轉直下,已無可挽回,這場外交上的邊鼓也只得停止敲打了。
這時法國也很快地進入了備戰時期。8月22日,部長會議釋出了區域性動員令。海軍中的所有人員都已被召“警戒狀態”,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邊防部隊都在進入陣地。24日清晨,徵召大約三十六萬預備役軍人入伍的告示已遍貼在全國各省省政府的大門外。接著在以後的幾天裡,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被徵用了;外國旅客離境了;藝術珍品被轉移到安全場所;學齡兒童撤離了巴黎;燈火也實行了管制。就在這些亂哄哄的日子裡,哈利法克斯要英國駐巴黎大使去向達拉第試探:“他是否認為(來倫敦商談一下)是有益的”,並建議把會談日期訂在30日下午或次日早晨。但是達拉第正忙於“軍事行動”方面的事務,無法分身前往。31日,部長會議發表了一項公報,公報的末尾說:“部長會議團結一致,準備堅定地履行法國應盡的職責。”全國鬥志昂揚。“應該堅決幹到底”:這就是被徵召入伍的預備役軍人的心情。人們似乎有點擔心:唯恐又會搞出某種臨時性的妥協,而這隻能使一場無可避免的戰爭再向後推遲一下罷了。
次日,即9月1日凌晨,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進攻。上午9時在巴黎,盧卡謝維奇拜訪了博內,把這項訊息告訴了他,並請求法國立即行動。博內只得告訴他說,根據法國的憲法,法國只有在得到議會的批准後,才可宣戰或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而議會要到第二天才能開會。在上午10時30分召開了部長會議。會議頒佈了總動員令,定於次日開始生效(那時還將開始實行新聞檢查)。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也定於2日開會,屆時還將要求對戰爭借款舉行投票表決。
1日下午,一直和倫敦保持著電話聯絡的博內,指示在柏林的庫隆德勒必須同他的英國同事一致行動,後者即將代表英國內閣向德國政府提出緊急警告。於是庫德勒繼亨德森之後在當天傍晚也去拜訪裡賓特洛甫,遞交了一份相同的照會;聽到了同樣的指責波蘭人是衝突的挑起者的話;然後就回去等候德國外交部的答覆。一直到9月2日中午還是音信毫無,於是庫隆德勒請博內再給予進一步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