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和平,願意終老是鄉!”中共的情報非常靈敏。毛澤東、周恩來迅速得知,張治中在來北平前竟兩赴溪口。這樣,當國民黨代表一到北平,便受到了冷遇。
在雙方會談時,中共首席代表周恩來直言不諱地提及張治中兩赴溪口,質問道:“你們代表團究竟是代表南京,還是代表溪口?”這一回的國共談判,與往日那麼多回的國共談判截然不同。如今,中共是佔了絕對優勢,以居高臨下之態跟國民黨代表談判。用周恩來的話來說,三大戰役結束之後,蔣軍主力殲滅殆盡,眼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剩的任務只是打掃戰場而已!往日的國共談判,以“馬拉松”著稱。這一回,則“速戰速決”。中共代表團經過十來天的談判,於四月十三日早上,向國民黨代表團正式提交了《國內和平協定草案》。這一草案是根據毛澤東意見,由周恩來起草的。
國民黨代表團一看,大吃一驚。因為國民黨方面希望透過談判,達到“劃江而治”、“南北對立”的目的,而“草案”簡直是對國民黨政府的審判書,是要求國民黨政府舉起雙手的“投降書”。國民黨代表們面面相覷。好在那檔案上標著“草案”二字,表明尚有商榷的餘地。於是,國民黨代表花了一天多時間進行修改,這修改無非是把過分刺眼的字句加以改動而已。四月十五日晚七時,周恩來把標明《國內和平協定》字樣的檔案,送交張治中。張治中一看,已無“草案”二字,而內容與“草案”相差無幾。全文共八條二十四款。
周恩來一眼就看出張治中心中的困惑,特地強調了一句:“這是最後的文字。”
張治中當即反問:“也就是‘最後通牒’,對嗎?是不是隻許我們說一個對,或者不對?”周恩來點了點頭。張治中無可奈何道:“也好,乾脆!”確實乾脆,當夜九時,國共雙方代表團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全體會議。他們在一張長條方桌兩側坐了下來,而長桌兩端則坐著雙方的首席代表。頗為有趣,國民黨方面的代表坐在一起,竟大都是光頭的,跟他們的委員長保持一致。
會議的主角是周恩來,他對《國內和平協定》作了詳細說明。最後,周恩來語出驚人:“這個協定是定稿,不能再作任何修改。南京政府同意就簽字。但是,如果南京政府不簽字,到本月二十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就要橫渡長江!”周恩來的話,不折不扣,是最後通牒。毛澤東下的這一步棋,完全打破了國民黨政府“劃江而治”、“南北對立”的美夢。
當夜,國民黨代表團決定,派黃紹竑、屈武於翌日立即飛往南京,把《國內和平協定》送交李宗仁,並急送溪口蔣介石。
李宗仁看罷,猶豫不決。蔣介石看罷,怒道:“文白(引者注:張治中)無能,喪權辱國!”蔣介石一錘定音,拒絕了《國內和平協定》。
國共談判,也就告吹。
第十部分:風捲殘雲百萬雄師過大江
毛澤東早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發表的《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三大戰役剛剛結束,中共中央便於一九四九年二月三日發出檔案,“準備四月渡江”。如果可能,則“準備三月即行渡江”,“於三月或四月佔領南京(這是最重要的)”《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十八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就在國共和談期間,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毛澤東在為新華社所寫的評論《南京政府向何處去?》,便已公開“正告南京政府”:時至今日,一切空話不必說了,還是做件切實的工作,藉以立功自贖為好。免得再受蔣介石死黨的氣,免得永遠被人民所唾棄。只有這一次機會了,不要失掉這個機會。人民解放軍就要向江南進軍了。這不是拿空話嚇你們,無論你們簽訂接受八項條件的協定也好,不籤這個協定也好,人民解放軍總是要前進的。其實,周恩來在四月十五日晚對國民黨代表團所說的那番話,也就是重申了毛澤東十天前對南京政府發出的警告。與往日的作戰不同,向來講究奇襲、出其不意的毛澤東,這一回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渡江日子——四月二十日,早早地公開宣佈了。這表明,毛澤東對於橫渡長江,充滿著百分之百的把握。
據云,最初定下的渡江日期是四月十一日。因為長江汛期即將來臨,晚了就不利於渡江作戰。不過,國共談判尚在進行,毛澤東還是把渡江日期推遲至四月二十日。又據傳,斯大林曾勸阻過毛澤東不要過江。內中的依據之一是《司徒雷登日記》,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載,張治中向司徒雷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