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2 / 4)

小說:漢風1276 作者:浮游雲中

用金鈔結算吧?”正巧,三佛齊商人剛踏進店門,就瞧見了亞伯拉罕。

“這、不至於吧?你們三佛齊,用黃金不是好好的?”

“對不起,我要金鈔,因為我必須用金鈔從王夫人的布廠購買棉布。 ”三佛齊商人聳聳肩,攤著手說:“要麼您給我金鈔,要麼您把價格提升百分之五,以抵償財稅部徵收的火耗。 ”

亞伯拉罕這次,是真的暈倒了。

第273章 山村親家

大宋是世界最早的紙幣發行者,也最早認識到準備金和貨幣回籠的作用,比如孝宗皇帝就規定,朝廷從民間徵收稅賦,允許百姓以一半的紙幣衝抵——當然另一半要銅錢或金銀。

可古人舊有的思維,畢竟少了七百多年的經驗,他們還停留在“紙幣不值錢,金銀值錢,因此要強迫老百姓用紙幣”的層面上。 自己發行的紙幣,卻不能和銅錢金銀自由兌換,人為的造成了劣幣和良幣之間的鴻溝,這樣的貨幣,從一出生就必然開始貶值。

楚風來了個逆向思維,試想後世去餐館吃飯,你結帳的時候付等價的黃金和紙幣,人家會選擇紙幣還是黃金?恐怕除了一國經濟全面崩潰的時候,任何人都會收下紙幣。

為什麼?明明一張紙分文不值,明明黃金自身就有巨大的價值,為什麼人們不要黃金要紙幣?

經濟學家或許會用一千種專業術語,得出一百種理論,但楚風不明白太多的經濟理論,他只能認為:現代社會,金銀需要鑑定成色、精確稱量,導致交易過程複雜,反而是紙幣,面額一目瞭然,真偽鑑別也比黃金容易,那麼它就能比黃金更為通行。

一個社會里,哪種貨幣能方便快捷足額的買到東西,它就是良幣,反之,就是劣幣。

那好啊,首先規定財稅部徵收商稅和所有的皇家產業買賣貨物,都必須且只能收金鈔。 並由和皇家聯絡緊密地各大商家跟進,另一方面,雖然沒有強制命令,但各小商戶要交稅、要和大商家生意往來獲取原料賣出產品,就得從普通顧客手裡接受鈔票而拒絕金銀,這就保證鈔票的流通,比金銀更加方便。 則金銀在流通性上,就成了劣幣。

第二條更狠。 鈔票足額換金銀,金銀換鈔票則扣減百分之五的火耗,無形中,鈔票在幣值上,就比金銀高出一截。 人們會自覺的接受紙幣,而拒絕金銀。

推行紙幣,以金山銀海的眩目表演完美收官。 這個空前絕後的奇蹟,不僅成為大漢金鈔的超級信譽保證,還成為了漢國國家凝聚力地源泉之一,並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只要內庫有了存餘地金銀,就會調撥一部分來這兒,讓銀海越變越大,讓金山越來越高。

“到琉球不看金山。 等於白來”,這句話在大漢的轄區,在南中國,在整個東亞地區流傳。 楚風下令拆掉了小跨院的圍牆,一百名武裝警察,分班晝夜守護。 人們能走到金山前兩米,近距離的觀察這樁屬於全民的寶貴財富。

“這是大漢皇帝,送給全體公民的禮物。 ”金山銀海的介紹牌上如是說。

貨幣問題地解決,讓大漢的經濟進一步騰飛,僅僅兩個月後,遼東和占城的市面上就出現了大漢金鈔,然後是倭國、三佛齊、細蘭、天竺……就和當年的大宋制錢,走得同樣遠,甚至更遠。

閩西,泉州內陸的鄉下。 一片春耕前的忙忙碌碌。 農民們準備著各式的農具,幸好。 今年有了大漢售賣的鐵犁、鐵鏵,耕作比以往輕鬆多了,蒙皇上開恩,不收農稅不服徭役,可依然要汗珠摔八瓣地辛勤一年,再把絕大多數的收成交了租子,留下的糧食,能混個肚兒圓,就算謝天謝地了。

於小四鼻子抽吸了兩下,鄉下的空氣,依然沒有什麼改變,清新自然沁人心脾,可總覺得這裡比起熱鬧的琉球,少了點什麼。 一陣山風吹來,他緊了緊制式的呢絨黑大衣,昂首挺胸地向記憶中的山村進發,辛勤勞作的農夫,漠然的看他一眼,就低下頭繼續手上的農活,只有小孩子們,好奇卻又敬畏的遠遠看個不休。

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一切都還是灰黃的顏色,就像那鄉間土路的色彩,轟轟烈烈的幣制改革,琉球的金山銀海,似乎和這片土地,沒有什麼聯絡。

“去年地租子,還沒還完,今年還想種我地田?沒門!”

一陣狂吼伴隨著兇惡的狗叫,吸引了於小四地注意力,那是山腰的一座茅屋,比起記憶中的形象,明顯又破敗了幾分。

“求老爺行行好吧,咱們不種地,那還不餓死啊?只要秋天收割了,欠老爺的租子,咱家連本帶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