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二十一年,不屈節。魏主下詔褒稱,以比蘇武,拜治書御史,賜羊千口,帛千匹,策告宗廟,頒示天下。
戊子,休屠金當川圍魏陰密。夏,四月,乙未,魏徵西大將軍常山王素擊之。丁未,魏主行如河西。壬戌,獲當川,斬之。
甄法護坐委鎮,賜死於獄。楊難當遣使奉表謝罪,帝下詔赦之。
河西王牧犍遣使上表,告嗣位。戊寅,詔以牧犍為都督涼、秦等四州諸軍事、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河西王。
六月,甲辰,魏主還宮。
燕王不遣太子質魏,散騎常侍劉滋諫曰:“昔劉禪有重山之險,孫皓有長江之阻,皆為晉擒。何則?強弱之勢異也。今吾弱於吳、蜀而魏強於晉,不從其欲,將有危亡之禍。願亟遣太子,而修政事,撫百姓,收離散,賑饑窮,勸農桑,省賦役,社稷猶庶幾可保。”燕王怒,殺之,辛亥,魏主遣撫軍大將軍永昌王健等伐燕,收其禾稼,徙民而還。
秋,七月,壬午,魏主如美稷,遂至隰城,命陽平王它督諸軍擊山胡白龍於西河。它,熙之子也。
魏主輕山胡,日引數十騎登山臨視之。白龍伏壯士十餘處掩擊之,魏主墜馬,幾為所擒。內和行長代人陳建以身扞之,大呼奮擊,殺胡數人,身被十餘瘡,魏主乃免。
九月,戊子,大破胡眾,斬白龍,屠其城。冬,十月,甲午,魏人破白龍餘黨於五原,誅數千人,以其妻子賜將士。
直一月,魏主還宮。十二月,甲辰,復如雲中。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十二年(乙亥,公元四三五年)
春,正月,己未朔,日有食之。
辛酉,大赦。
辛未,上祀南郊。
燕王數為魏所攻,遣使詣建康稱籓奉貢。癸酉,詔封為燕王,江南謂之黃龍國。
甲申,魏大赦,改元太延。
有老父投書於敦煌東門,求之,不獲。書曰:“涼王三十年若七年。”河西王牧犍以問奉常張慎,對曰:“昔虢之將亡,神降於莘。願殿下崇德修政,以享三十年之祚;若盤於遊田,荒於酒色,臣恐七年將有大變。”牧犍不悅。
二月,丁未,魏主還宮。
三月,癸亥,燕王遣大將湯燭入貢於魏,辭以太子王仁有疾,故未之遣。
領軍將軍劉湛與僕射殷景仁素善,湛之入也,景仁實引之。湛既至,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憤憤;俱被時遇,以景仁專管內任,謂為間己,猜隙漸生。知帝信仗景仁,不可移奪,時司徒義康專秉朝權,湛嘗為義康上佐,遂委心自結,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上意,傾黜景仁,獨當時務。
夏,四月,己巳,帝加景仁中書令、中護軍,即家為府;湛加太子詹事。湛愈憤怒,使義康毀景仁於帝;帝遇之益隆。景仁對親舊嘆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乃稱疾解職,表疏累上。帝不許,使停家養病。
湛議遣人若劫盜者於外殺之,以為帝雖知,當有以解之,不能傷義康至親之愛。帝微聞之,遷護軍府於西掖門外,使近宮禁,故湛謀不行。
義康僚屬及諸附麗湛者,潛相約勒,無敢歷殷氏之門。彭城王主簿沛郡劉敬文父成,未悟其機,詣景仁求郡。敬文遽往謝湛曰:“老父悖耄,遂就殷鐵幹祿。由敬文闇淺,上負生成,闔門慚懼,無地自處。”唯後將軍司馬庾炳之遊二人之間,皆得其歡心,而密輸忠於朝廷。景仁臥家不朝謁,帝常使炳之銜命往來,湛不疑也。炳之,登之之弟也。
燕王遣右衛將軍孫德來乞師。
五月,庚申,魏主進宜都公穆壽爵為王,汝陰公長孫道生為上黨王,宜城公奚斤為恆農王,廣陵公樓伏連為廣陵王;加壽徵東大將軍。壽辭曰:“臣祖父崇所以得效功前朝,流福於後者,由梁眷之忠也。今眷元勳未錄,而臣獨弈世受賞,心實愧之。”魏主悅,求眷後,得其孫,賜爵郡公。壽,觀之子也。
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陁、鄯善、焉耆、車師、粟持九國入貢於魏。魏主以漢世雖通西域,有求則卑辭而來,無求則驕慢不服。蓋自知去中國絕遠,大兵不能至故也。今報使往來,徒為勞費,終無所益,欲不遣使。有司固請,以為:“九國不憚險遠,慕義入貢,不宜拒絕,以抑將來。”乃遣使者王恩生等二十輩使西域。恩生等始度流沙,為柔然所執,恩生所敕連可汗,持魏節不屈。魏主聞之,切責敕連,敕連乃遣恩生等還。竟不能達西域。
甲戌,魏主如雲中。
六月,甲午,魏主以時和年豐,嘉瑞沓臻,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