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焉耆、疏勒四鎮。辛亥,以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以討吐蕃,且援送吐谷渾還故地。
庚午,上幸九成宮。
高麗酋長劍牟岑反,立高藏外孫安舜為主。以左監門大將軍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發兵討之,安舜殺劍牟岑,奔新羅。
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丁巳,車駕還京師。
郭待封先與薛仁貴並列,及徵吐蕃,恥居其下,仁貴所言,待封多違之。軍至大非川,將趣烏海,仁貴曰:“烏海險遠,軍行甚難,輜重自隨,難以趨利;宜留二萬人,為兩柵於大非嶺上,輜重悉置柵內,吾屬帥輕銳,倍道兼行,掩其未備,破之必矣。”仁貴帥所部前行,擊吐蕃於河口,大破之,斬獲甚眾,進屯烏海以俟待封。待封不用仁貴策,將輜重徐進,未至烏海,遇吐蕃二十餘萬,待封軍大敗,還走,悉棄輜重。仁貴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就擊之,唐兵大敗,死傷略盡。仁貴、待封與阿史那道真並脫身免,與欽陵約和而還。敕大司憲樂彥瑋即軍中按其敗狀,械送京師,三人皆免死除名。
欽陵,祿東贊之子也,與弟贊婆、悉多於、勃論皆有才略。祿東贊卒,欽陵代之秉政,三弟將兵居外,鄰國畏之。
關中旱,飢。九月,丁丑,詔以明年正月幸東都。
甲申,皇后母魯國忠烈夫人楊氏卒,敕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婦並詣宅吊哭。
閨月,癸卯,皇后以久旱,請避位;不許。
壬子,加贈司徒周忠孝公武士彠為太尉、太原王,夫人為王妃。
甲寅,以左相姜恪為涼州道行軍大總管,以御吐蕃。
冬,十月,乙未,太子右中護、同東西臺三品趙仁本為左肅機,罷政事。
庚寅,詔官名皆復舊。
卷第二百二
【唐紀十八】 起重光協洽,盡重光大荒落,凡十一年。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咸亨二年(辛未,公元六七一年)
春,正月,甲子,上幸東都。
夏,四月,甲申,以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安集五咄陸之眾。
初,武元慶等既死,皇后奏以其姐子賀蘭敏之為士彠之嗣,襲爵周公,改姓武氏,累遷弘文館學士、左散騎常侍。魏國夫人之死也,上見敏之,悲泣曰:“向吾出視朝猶無恙,退朝已不救,何倉卒如此!”敏之號哭不對。後聞之,曰:“此兒疑我!”由是惡之。敏之貌美,蒸於太原王妃;及居妃喪,釋衰絰,奏妓。司衛少卿楊思儉女,有殊色,上及後自選以為太子妃,昏有日矣,敏之逼而淫之。後於是表言敏之前後罪惡,請加竄逐。六月,丙子,敕流雷州,復其本姓。至韶州,以馬韁絞死。朝士坐與敏之交遊,流嶺南者甚眾。
秋,七月,乙未朔,高侃破高麗餘眾於安市城。九月,丙申,潞州刺史徐王元禮薨。
冬,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車駕自東都幸許、汝;十二月,癸酉,校獵於葉縣;丙戌,還東都。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咸亨三年(壬申,公元六七二年)
春,正月,辛丑,以太子右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將兵討叛蠻。
庚戌,昆明蠻十四姓二萬三千戶內附,置殷、敦、總三州。
二月,庚午,徙吐谷渾於鄯州浩亹水南。吐谷渾畏吐蕃之強,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狹,尋徙靈州,以其部落置安樂州,以可汗諾曷缽為刺史。吐谷渾故地皆入於吐蕃。
己卯,侍中永安郡公姜恪薨。
夏,四月,庚午,上幸合璧宮。
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貢,上問以吐蕃風俗,對曰:“吐蕃地薄氣寒,風俗樸魯;然法令嚴整,上下一心,議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上詰以吞滅吐谷渾、敗薛仁貴、寇逼涼州事,對曰:“臣受命貢獻而已,軍旅之事,非所聞也。”上厚賜而遣之。癸未,遣都水使者黃仁素使於吐蕃。
秋,八月,壬午,特進高陽郡公許敬宗卒。太常博士袁思古議:“敬宗棄長子於荒徼,嫁少女於夷貊。按《諡法》,‘名與實爽曰繆,’請諡為繆。”敬宗孫太子舍人彥伯訟思古與許氏有怨,請改諡。太常博士王福畤議,以為:“諡者得失一朝,榮辱千載。若嫌隙有實,當據法推繩;如其不然,義不可奪。”戶部尚書戴至德謂福畤曰:“高陽公任遇如是,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