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主的作戰方針。中國派遣軍據此在1941年1月30日明確提出:”1941年度的作戰,根據當前任務,大致確保現在的佔領地區,尤其在夏秋季節鬚髮揮綜合戰力,對敵施加重大壓力。特別期待於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中央軍的一戰(亦即中條山戰役)。得手後,集中兵力消滅八路軍。
這個決定是在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建議基礎上作出的。日軍的首腦們也看得清楚,華北治安形勢極度惡化,牽制了侵華日軍大量兵力。如果不消滅華北的抵抗力量,不但影響南下東南亞,也影響對蘇備戰。
日軍戰略發生了極大變化,把作戰重點指向了華北,這一點,其他人可能不清楚,劉一民心裡卻是有數的很。按照歷史趨勢,日軍必然會發起中條山戰役,問題是現在和歷史上不同,八路軍實力如此之強,小鬼子到底是先針對八路軍發起大規模作戰呢還是和歷史上一樣集中兵力打中條山戰役呢?這一點,劉一民心裡沒譜。
這個時候,國共兩黨關係已經到達了抗戰以來兩黨關係的冰點。由於蔣介石兩次發動反共高潮,國共雙方已經互不信任,更談不上兩軍協同作戰了。
這裡面還有個因素,導致國共雙方互不信任。
這個因素是國際政治因素。
此時的國際關係亂成了一團,先是1939年諾門罕事件爆發前,德國就叫囂要進攻蘇聯,要求日本配合。結果,日本在諾門罕和蘇軍激戰正酣,德國與蘇聯卻在8月3日談判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等於是蘇擯棄了遲遲不和它簽訂條約的英法,德國拋棄了它的東方盟友小日本,搞得日本不得不和蘇聯談判簽署停戰協定。帶來的後果是德國可以放心大膽地在歐洲冒險,德蘇聯手瓜分波蘭。現在,德意日三國又簽訂了同盟條約,形成了法西斯同盟,而國際反法西斯戰線也已初步形成。
一邊是德意日三國同盟,一邊是反西斯陣線,而蘇聯夾在中間,這邊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成車皮成車皮的糧食還在向德國出口,那邊又和日本簽訂有停戰協定。作為蘇聯來說,為了國家安全,避免戰爭,也無可厚非。但是,問題出來了。
在國民黨看來,中共與蘇共一脈相承,如果蘇聯與日本妥協,共產黨還會不會堅持抗戰呢?
同樣,中共領導人也產生了同樣的疑問,因為國民政府過去和德國一直保持著良好關係,雖然自從德意日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後德國承認偽滿洲國、撤走援華軍事顧問,出賣了中國,但蔣介石的二公子蔣緯國還一直在德國留學,年前剛回國。中共領導人也擔心蔣介石在德國同英法的爭鬥中站錯隊,進而向日軍妥協。
政治上相互猜疑,軍事上兩次反共高潮,導致國共兩黨怒目相向,蔣介石要把八路軍、新四軍全部驅趕到黃河以北,甚至不惜撤銷教導師、新四軍番號,宣佈新四軍為叛軍,取消八路軍九個主力師的軍餉供給;中共也毫不示弱,先後宣佈成立山東軍區、對新四軍實施擴軍整編,命令各根據地禁止法幣流通。一時間,似乎日本人都不算最大敵人了,弟兄兩個反而要老拳相向了。這就是當前的形勢特點。
在這個時候日軍大規模在華北用兵,還真的是挑對了時間、地點。
此時,德國與蘇聯關係已經惡化,隨時有開戰的可能。而日本新外相松岡洋右卻異想天開,想建立德意日蘇四國同盟,以四國同盟來與主導西半球的英美對峙,進而實現它的建立日滿華一體的、包括法屬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在內的大東亞共榮圈。
松岡洋右還真敢想,竟然想把蘇聯拉近德意日法西斯同盟!
劉一民知道,歷史上,松岡洋右3月出訪德國,途徑蘇聯,向蘇聯政府兜售加強日蘇合作的必要性,然後前往柏林會見希特勒,建議締結四國聯盟,並在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提醒他德國可能要和蘇聯開戰的前提下,仍然在返程中造訪莫斯科,閃電般與蘇聯簽訂了《日蘇友好中立條約》。這個條約以簽訂,蘇聯就少了後顧之憂,可以集中力量反擊希特勒進攻,日本也解除了南下的後顧之憂,可以放心大膽地發動太平洋戰爭了。而中共,成了最大的受害方,因為國內民眾從來都是把蘇聯和中共連在的,短時間內,必然會影響中共的形象。
歷史上就是因為中條山之戰發生在日蘇剛剛簽訂中立友好條約之後,引起了很多人對共產黨、八路軍的不滿,認為八路軍配合國軍作戰不力,坐視不救,導致中條山失守。
事實上中條山失守的根本原因在於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不在防地,國軍缺乏統一有效指揮,而且麻痺大意,被日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