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可知。
上官安探知此事,特地懇求丁外人入白公主,玉成此事。
丁外人樂得答應,事成之後,自然不致空勞。等得晚上與公主同宿的當口,告知公主。公主本想將故周陽侯趙兼女兒,配給昭帝,既是情人說項,只好把趙兼女兒降為妃嬪,即召安女入宮,封為婕妤,未幾就立為後。上官安既是國丈,不次超遷,已為車騎將軍。心感丁外人進言之功,要想替他求個侯爵,以酬大媒。一天特去面求霍光,霍光聽了搖頭道:“此事有違漢例,萬萬不可!”上官安碰了一鼻子的灰,只得請出乃父,去與丈人說情。上官桀與霍光同為顧命大臣,又是兒女親家,自己以為這點小事,定可為丁外人斡旋。豈知霍光抱定公事公辦,毫不以私廢公的宗旨。上官桀復又降格相求,能封丁外人一個光祿大夫,也算有個交代。不料霍光忿然道:“丁外人並無尺寸之功,何能輕易授爵?”上官桀抱慚回府,從此便與這位親家變成冤家。
蓋長公主也恨霍光不封她的情人為侯,於是裡應外合地要想推倒霍光。乃由桑弘羊偽寫燕王旦密劾霍光的一本奏章,遞與昭帝。是年本為始元七年,昭帝年雖只有十四,卻有作為,因改號元鳳元年。昭帝接了奏牘一看,早知是假,擱置不理。
那天坐朝,不見霍光,便問:“大將何在?”上官桀應聲道:“霍光自知有罪,不敢入見。”昭帝亟顧左右,召入霍光。霍光免冠伏地。昭帝道:“將軍無罪,儘可戴冠。”霍光謝恩起來,問昭帝道:“陛下何以知臣無罪?”昭帝笑道:“朕雖年少,真偽尚能鑑別。”群臣聽了,極口稱頌萬歲聖明。只有上官桀氣得不可開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竟擬先殺霍光,繼廢昭帝,再把燕王旦誘令入都將他刺死,自登大寶,一面告知蓋長公主,只說殺霍光,廢昭帝,迎立燕王。公主倒也依從。
上官桀復請蓋長公主設席宴請霍光,以便席間行刺。一面飛報燕王旦,請即入都。燕王大喜,即欲起程,燕相平阻止不聽。
正擬擇日入都,又接蓋長公主密書謂。本擬即日在都發難,因懼大將軍霍光、右將軍王莽二人。今王莽已逝,丞相又病,準趁這個機會舉事,叫燕王旦從速預備行裝等語。
燕王即將此書遍示群臣。偏偏天象告警,忽爾奇熱,忽爾奇寒,忽爾天上一虹下垂宮井,井水忽涸,大眾譁言井水為虹吃幹;忽又群豕突出廁中,闖入廚房,毀壞灶觚;忽又烏鵲在空中大戰,紛紛墮地而死;忽又鼠噪殿門,跳舞人立而行;殿門自閉,堅不能啟;城垣無故發火,宮中墜下巨星。燕王迭見這般怪異,也會嚇出病來,趕緊遣人入都探聽訊息。去人回報,方知上官父子逆謀敗露,自己還有大禍。先是蓋長公主聽了上官桀的計議,欲宴霍光,將其刺死。事尚未發,已被舍人燕蒼密告霍光,霍光急奏昭帝。昭帝即命丞相田千秋密捕上官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處斬。燕王旦賜令自盡,其子免罪,廢為庶人,削國為郡。蓋長公主與其子王文信,一同撤去封號。
惟上官皇后,未曾與謀,且是霍光的外孫女,因得免議;又封燕蒼為列侯,以獎其密告之功;丁外人因已畏罪自盡,亦得免議。燕王旦既知其事,一慟而歿。總算自荊昭帝辦過這場逆案,愈加信任霍光。霍光仍是舊日行為,並沒驕矜之色。
又過四年,昭帝已是十八歲了,提早舉行冠禮。上官皇后,六歲入宮,現年不過十有二歲。以十二歲的女子加笄,本也太早,無如劉氏上代,魯元公主之女張皇后已有先例。此次十八歲的新郎,十二歲的新娘,大家見了,也不為奇。大婚這天,大將軍以下,一律入賀,只有丞相田千秋,患病甚重,不能與賀。及至婚禮告成,千秋卻已謝世,諡曰定侯。昭帝乃命御史大夫王訢繼任丞相。至元鳳七年元日,復又改元平元年,詔減口賦錢十分之三,寬養民力。從前漢初定製,凡人民年在十五歲以上的,每年須納稅百二十錢;十五歲以下,概行豁免。武帝時代,因為國用不足,加增稅則,人民一到七歲,便要輸錢二十三錢。昭帝減稅,也是他的仁政。是年仲春,天空中忽現一星,形大似月,向西飛行,後有許多小星隨著,萬目共睹,大家無不驚異。誰知可巧應在昭帝身上,不久,昭帝年僅二十一歲。忽然生了一種絕症,醫治無效,竟於元平元年夏四月,在未央宮中告崩。共計在位十三年,改元三次。
那時上官皇后,年才十五,已作寡鵠,又未生下一男半女,其餘妃嬪也都是不曾生育。大將軍霍光以及盈廷臣工,都以繼立無人,頗費躊躇,或言昭帝無後,只好再立武帝遺胤。現在的廣陵王胥,本是武帝親子,可以繼嗣,霍光則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