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止境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現在離真正的成功還有萬里之遙。但我仍然為我的今天感到驕傲,因為從生活的最底層,一步一步走上來,這個高度是我們村子裡與我同齡的兄弟姐妹們都不敢攀登甚至不敢企望的。
虹橋書吧BOOK。
第46節:放下消極:絕望向左,希望向右(7)
我之所以走到了這裡,擁有了這一片小小的值得驕傲的人生風景,除了自己的努力和機遇之外,還得益於我少年時代的幾位人生偶像。是他們,使我知道了路也可以那樣走;是他們,賜予了我追尋遠大理想的無窮力量。
我的第一個偶像是李連杰。
我的家鄉,古稱“王爺山”,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自古以來盛行習武之風。在民間,至今流傳著這麼一句民謠:“王爺山的打,思利溪的耍,夏屋場的棍,牛壩塘的叉”;還有一句更有意思:“關雲長的大刀趙子龍的馬,長沙城的把戲王爺山的打”。“打”即武術的俗稱。透過這些民謠,足見王爺山武術的八面威風。據說以前新化人到外面去做生意,不管是不是王爺山的,都說自己是王爺山人,因為人家只要聽說是王爺山來的,立刻就會肅然起敬或畏之三分。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加上血管裡流著的原本就是祖先的血液,我從五六歲開始就對武術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10歲以前,我學練的都是傳統功夫梅山拳。而真正瞭解梅山拳之外的武術,則是從電影《少林寺》開始的。那真是一部讓我為之痴迷的電影,精彩的南拳北腿令我大開眼界。跟許許多多當年的武術愛好者一樣,我把《少林寺》的主演李連杰當做心中的偶像。此後只要一有他的電影,我都會千方百計去一睹為快。那時我是窮小子一個,肯定沒有買電影票的錢,而且也不敢開口向爸爸媽媽要。家裡苦得很,我能對爸爸媽媽說要他們給我買電影票的錢嗎?唯一的辦法就是“混”。當時,四鄉八里就只有一個電影院,平時逢趕集才放電影,春節期間則天天放映。看電影的人特別多,人山人海。到了快開映的時候,有票的沒票的,就一窩蜂似的使勁往裡擠,守門的人力量再大也招架不住,我們這幫小孩子就常常夾在大人的屁股底下被擠進去。就這樣,我又先後看了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影片。記得《南北少林》在我們鵝塘鄉電影院放映的時候,我一天之內跑去看了兩遍!李連杰表演的“旋風腿”和“烏龍絞柱”,讓我羨慕得心裡癢癢的,只想自己也早點練出這麼帥氣的動作來。於是,看完電影后,我就仔細回憶電影裡的每一個武打鏡頭,然後,反覆模仿,反覆琢磨。很多高難動作硬是被我攻克了下來。學了一些動作以後,我的野心更大了,我也想當像李連杰一樣的武打演員。當然後來這個夢想成了永遠的夢想,但我卻因此練好了武術。高中畢業後,武術還幫助原本成績不好的我圓了美麗的大學夢。在我所就讀的體育學院,雖然高手很多,但論基本功的紮實和動作的傳神,我應該是首屈一指的。這完全得益於長期以來李連杰對我的影響。
少年時代,除了痴迷武術之外,我還對文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在家鄉,稱讚某人厲害時常常用“文武雙全”四個字來形容。但真正“文武雙全”的人是很少的。天生抱負不小的我,強烈地感受到了“文武雙全”這四個字的神奇魅力,於是在自己臥室的木門上用粉筆寫了一副自勉對聯,上聯已經不記得了,但下聯依然印象深刻:“勤學文苦練武爭做文武雙全才”。後來看到一篇報道,說李連杰也是一個文學迷,他的理想是自編、自導、自演時,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很自然地,我又有了我的另外兩位人生偶像——曾益德和譚談。
16歲,從鵝塘中學初中畢業後,我考上了湖南新化縣第二中學。該校是一所有著濃厚的文學氛圍的高階中學,曾經誕生過幾個在全國校園文學界頗有影響的文學社。也許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我種植已久的文學夢,悄悄地抽芽發蕊了。當時,有一位叫曾益德的農民作家,在新化文壇影響很大,而他正是新化二中畢業的。由於他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所以,他的事蹟對我自然是一種有力的鼓舞。據說,曾益德二中畢業後,在家一邊務農,一邊自學寫作,寫過的稿子足足裝了一櫃子,終於,隨著中篇小說《太陽從西邊出來》的發表,他開始在文壇浮出水面,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協會。20世紀80年代是個文學鼎盛、作家吃香的年代,他也因此跳出農門,進入縣裡的文化部門工作。我沒有機會讀到他發表在《清明》雜誌上的成名作《太陽從西邊出來》,但卻無意中在一本縣文聯的內部刊物《新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