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的簡單手雷延發裝置,能緩慢燃燒的導火索,經過多次試驗、改進,也終於成功了。雖然因原料的因素,現在用黑火藥製作的延時導火索,無法與後世時候那些燃燒穩定的導火索或火藥柱相比,但也基本能做到延緩一定的時間引爆,並根據導火索的長度控制延緩的時間。
只是導火索與前面那種引線製作的方式又不太一樣,導火索用棉麻之類的線製作而成。用棉麻之類的線包纏著純度較高的黑火藥,再用膠類將其粘好,這比最早用紙類製作的引線燃燒穩定,速度也更可控,但製作工藝要複雜的得。幸好有陳天寧這酷愛研究的人在那裡不分白天黑夜地折騰,終有一些成果研製出來。
這些手下人員的聰明才智很是出乎李業詡的意料之外,李業詡尋思著,若再有幾位物理化學方面的人才穿越過來的話,給這些人上一些課,估計大唐的物理化學家們就可以成批地量產了,那些轟動世界的發明創造類也都是中國人的事兒。
李業詡在進一步研究各種延時裝置,並且也考慮炸藥製作方面的事兒,拉發引信也要進一步的改善,用更易燃燒的燧石製作,以求得每拉都能引燃。
與後世那種木柄手榴彈相似的武器也已經開始試製,裝填火藥的彈體由鐵製作而成,再按一個長的木柄,木柄裡面置有引信和導火索,導火索的拉環也用一個可以旋的後蓋保護起來。
先製作一批出來,經過試驗,確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後。再進一步改進。
彈體的生產自有軍器監的工匠們去操辦,只是如今沒有壓鑄裝置,生產效率和工藝都不高,這點讓李業詡頗為頭疼。
但因無法大量提供原料,及製作工藝的原因,手榴彈還不能做到量產,還因原料純度的問題,引信也還是無法做到每拉必燃。李業詡在奏請李世民後,派出一些軍器監的官員去民間尋求更易磨擦燃燒的火石類。現今沒有條件製作出極易燃的合成引信燃料,也只得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再期望以後一段時間,這些手下們能想出辦法來。
李業詡只恨現在生產技術落後,沒有原料,讓他這種炸藥方面的行家很多構想無法實現。
但有幾種較大型的炸藥,在陳天寧製作的那種大型手雷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以求得達到更多好的爆炸效果,還有簡單的炸藥包,也製作出來,可以送作築路時候用石頭山體爆破之用,戰時可以用於炸燬敵方據守的城池和戰堡類堅固的牆體。
但這些都是投擲距離較小或者沒什麼辦法投擲的火器,李業詡在琢磨著能遠距離拋擲的火器,那就是火炮,當然也得先從最早的那種用導火索點燃彈體的火炮開始著手,後世那種落地會爆炸的用觸發引信引爆的炸彈,還只能是想象,能用到的原料沒什麼來源,得慢慢摸索。
有一點讓李業詡欣慰的是,陳天寧手下已經有一些頗有天分的工匠們。他們對火藥有些天生的興趣,並與陳天寧一道整天在折騰這些玩意兒。
只是研製火藥時也出現過一些意外,幾名工匠因大意,發生了爆炸,結果導致這幾名工匠被炸死或者炸傷。
李業詡更是嚴令火器署內製定更嚴格的安全條例,以避免再次的事故發生。
李世民對軍器監的研製成果也很是讚賞,不斷地把一些這方面的人士填充進來,有這方面天分的人士,更是一個都不放過,軍器監的人員比原將作監的人員都多了好多。
――――――――
釘在馬蹄下面的馬掌,經過軍器監工匠們的多次改進,已經制作出非常好用的馬蹄鐵來。
先用銼子,把馬蹄底銼平,除去那些老化的角質,用一些有倒鉤的釘子釘入馬蹄的堅硬角質層中,再把釘子銼平,這是太僕寺那些專管馬政官員經過一些日子釘馬掌琢磨出來的經驗。
初時釘馬掌時,因沒人有經驗,釘的深淺掌握不好,常使馬蹄受傷,也經過了多次的試驗和改進,才總結出經驗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釘,挑選大批有經驗的工匠們開始在大唐軍中釘馬掌。
特衛中的戰馬先開始釘馬掌。特衛的訓練場上出現很壯觀的一幕,許多根柱豎起來,立成架子,輪流將戰馬固定住,在那些已經經過多次試驗,對釘的方法和深度都已經頗有經給的工匠及士兵指導下,釘馬掌。熱火朝天的景象,還有馬兒不停的哀鳴聲中,整個特衛訓練場儼然成了釘馬掌的場所。
李業詡的那匹已經取名叫“青騅”的大青馬也釘上了馬蹄,青騅在李業詡的愛撫下,釘馬掌時並沒表現什麼牴觸。但釘好後,對蹄下新置的這個鞋子樣的東西很是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