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我們是要節約開支,以免加重百姓負擔,更是多一些能增加賦稅收入,又不至於影響百姓生活的舉措來,這樣百姓更富足,國家也跟著富足,國力就更是強大…”
“如今我大唐,經過多年南方的開發,國庫已經頗為殷實,百姓家中存糧也不少,朝廷鼓勵商業貿易,從商人中收取的賦稅,會該慢慢地多起來,以後甚至比農戶中所取的還多。陛下所行的這些舉措,使得我朝國力大增,如此才有能力進行一些改革,而兵制改革是必須進行的事…”
李業詡把心中早就想好,要與李承乾說的話說了出來,“如今我們大唐四邊,還有太多太多不安定的因素:我東面,有高麗、百濟、倭國,還有靺鞨等;西北有突厥,還有更遠的大食;北面有薛延陀,勢力日益強大;西面還有吐蕃的殘部,南面有天竺各國,這些小國和部族常侵擾我大唐邊境,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戰事肯定還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支有著非常強大戰力的軍隊,以使在這些國家對我大唐襲擾時,能做出快速的反應,保護我邊境不受侵犯,百姓不受虜掠,而兵制改革,正是為了此…”
“業詡兄說得挺在理…”
“還有,我大唐疆土日益擴大,維護邊境安全的軍隊數量也必須增多,這樣也必須得有一支有著能抵禦外敵入侵的軍隊守國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軍隊!力求以小的成本管理好軍隊…”
“如今大唐在皇上多項利國利民的舉措下,越來越強大,沒有人敢對我們的中國抱以輕視,作為軍中的武將,我們也自是希望太子也能將大唐的這份榮耀繼續下去,甚至比現在的更加強大…”
“業詡兄,你說的太對了,!”李承乾聽了李業詡如此說,臉上露出激動的神色來。
“殿下,保證國力強大的,必須要有一支忠於國家的軍隊,還要有更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如今陛下想進行的兵制改革,可以使許多的府兵解脫出來,可以安心地從事生產,或者經商做買賣。兵制改革後,一些舉措可以使軍中將士沒有後顧之憂,那些入伍從軍的人,也可以專心守衛疆土,獎勵措施使得士兵更有榮譽感,你說,此等大好事,我們除了支援外,還能做什麼?”
“聽業詡兄如此一番說,承乾茅塞頓開,父皇說的沒錯,業詡兄想得果然深遠,業詡兄拳拳抱國之心,更是讓人敬佩!請受我一拜,!”李承乾站起身,對李業詡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
“不敢當太子殿下如此之禮!”李業詡忙起身回了一禮。
李承乾再坐回位置上,臉色與剛來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業詡兄,我還有一事想問,吐蕃使團,我們要如何處置為好?房相建議將使團扣留!我覺得好似不太妥當!”
“祿東贊敢派人散步謠言,想攪擾我大唐君臣間的關係,居心險惡,而且吐蕃國力強盛,大部都是祿東贊之作,出兵攻擊我邊境也是其的謀劃,若放其回去,那是放虎歸山,殿下覺得合適嗎?”李業詡反問道。
李承乾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如何做了…告辭了,過些日子再來請教!”
第三卷 兵鋒 第一百七十三章 復職
太極殿,朝會日。
多日未參加朝會的李業詡。也被李世民宣入殿,當日一同被去職的侯君集,也在殿上站列。
參加朝會的大臣們看到此情況,也都知道,御史臺彈劾李業詡通敵的案子,今日會有正式的結果了。
果然,朝會剛一開始,李世民即宣佈此事。
李世民進殿後,並沒在御座上就座,而是走到殿中,看著各位朝臣道,“各位愛卿,前些日子,御史臺奏劾守兵部尚書,特衛大將軍李翼在松州前線私放敵主將的事,經過御史臺和刑部、大理寺的追查,終於有了結果!”李世民說著,這才走回御座中,卻變得面無表情,“調查結果如何,還由御史大夫宣讀!”
“是。陛下,”御史大夫馬周聽李世民如此說,出列應道。
“經查,所謂特衛大將軍李翼在松州前線通敵之事,純屬誣告,證人證物皆為作假,詳情如下…”馬周先說了一個結論,再接著把查案的經過也詳細地講述了一遍。
這樣的結果沒有出任何人的意外,李世民和朝臣們一開始就知道這樣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從松州城外的戰事開始,到結束,才不過一兩天時間,吐蕃二十餘萬大軍潰敗,只有幾千人逃走。我方是長途奔襲攻擊的,打了個敵軍措手不及,才有如此成果,若說我方主將通敵,誰也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的。
李世民聽完馬周講述經過,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