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李業詡心裡徒然生出一種自傲感來,這是強國的威嚴,高麗、百濟、新羅只能尊大唐為上國,其君主也只能稱為“王,”並要得到大唐皇帝的冊封才能威服治下百姓,這些小國有紛爭,還要到長安來,請大唐的皇帝裁定,或者出面干預。
這才是天朝上國的威嚴,中國的威嚴!!
“你們且退下吧,朕自有主張!”李世民並沒當場表示什麼,揮揮手讓幾國使節都退下。
……………………
朝會後,李世民留下一些重臣商議事情。
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李世績、李道宗、李業詡、李大亮、岑文字等都留了下來。
“諸位愛卿,這是情報司送來的情報,還有營州都督張儉送來的奏報,!”李世民把幾份奏報拿了出來,扔到案上,示意一旁的李世績開啟來,讀給諸臣聽。
李世績依令讀了幾份情報司的情報及張儉送來的奏報。
有些出乎李業詡的意外,此次新羅與高麗、百濟之間的戰爭規模還不少,高麗與百濟聯軍共有十萬餘人,而新羅也傾國力動用了近七萬的軍隊,卻是不支,接連敗北,連丟近五十城,以致高麗全國動員,將全部青壯年男子都列入應徵的序列,以防備高麗與百濟的攻擊。
還有一個讓李業詡很是興奮的事,那就是,情報司所提供的情報中稱,新羅東南面的倭國,也參與這三國間的爭鬥,派出一部分軍隊,支援百濟攻擊新羅。
李業詡不知道原來歷史上是否如此,若只是因為他這個穿越人的到來,而使的倭國也在這個時候出現在這個半島的戰場上,不過,既然倭國也來攪和了,那他一定要找出理由來,對倭國開戰,讓這個如今還沒有日本名稱的國家,徹底從地理上抹去。
李業詡正歪歪地想著,那邊李世績已經將大概情況講完。
待李世績將完,李世民問諸臣道:“各位愛卿,新羅一直朝貢沒斷,朕自是不會放任百濟、高麗與倭國聯軍將其消滅,若要阻新羅被滅,各位有何好的對策,都可以講來…”
“陛下,唯有出兵相助,攻擊高麗,使其撤兵回援,如今高麗兵勢最強,若是高麗回兵,百濟要單獨滅新羅,實非易事!”對情況最是瞭解的李世績還是第一個發表意見,“只是如今我水師,還未完全形成戰力…”
隨著李世績剛落,長孫無忌馬上站出來說道:“陛下,臣覺得,高麗與百濟猖狂若此,我大唐上國不能聽之任之,一定要給予這兩蕃以教訓,臣也認為宜發兵討之,水師未準備好,可以從遼東以陸路攻之…”
長孫無忌的話有些出人意料,一向有些保守的這位當朝司徒,怎麼會變得這麼激進了?
“陛下,臣覺得如今對高麗與百濟開戰還為時尚早,這兩年雖沒太大的戰事,然還要以民再生息幾年,再行戰事,這樣方為善!”司空房玄齡起來說道。
“陛下,臣以為,征伐高麗必不是小戰,所用將士將十餘萬,而前番我朝連續征戰,實無力再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戰事,所以臣覺得,宜緩用兵!”李大亮出來奏道。
聽李大亮如此說,李世民微微地皺了皺眉,似對這位武將出言反對征戰有些不滿,又盯著看了幾眼沒言語的李業詡,似是問詢。
“陛下,臣有一些建言!”李業詡有些硬著頭皮道,“臣覺得對高麗用兵,不用則已,一戰即要平其國,如今還有百濟不從我大唐令,勢必也要將百濟也平之,如此用兵規模勢將很大。以臣所慮,若要出兵,可以以一部從遼東陸路攻之,另一部從水路從百濟方向,與新羅一道聯軍攻擊,若聚我大唐精銳之兵,兩面夾攻,高麗與百濟定不能支,必被滅,新羅與我聯軍,其軍力也一定受影響,有可能可以不戰而取之,這樣,東面都可平定…”
李業詡嚥了一口氣唾沫繼續道:“如今還有倭國參與其中,臣覺得,倭國對這幾地也定有所圖,若我大軍攻擊,倭人有可能與百濟一道聯軍,攻擊我軍,這樣勢必一道對倭國也有所打擊,若沒有強大的水師,倭人退逃,我軍也無力追擊…”
李業詡見所有的目光都盯著自己,還是不慌不忙地說道:“所以臣覺得,再過一年,我水師有戰力,新募集的衛軍將士也訓練完畢,戰力基本可以保證,那才是出戰高麗的最好時候,如今陛下可以令遼東主將領諸夷部,疲擾高麗,使不能敢放手對新羅發動攻擊,同時陛下可再令使節持諭,令其停戰…”
“陛下,臣覺得李祭酒此議甚可,!”李道宗率先表示了支援。
接著房玄齡、李世績也表示了支援,一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