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3 / 4)

他的兩個孩子在同齡中屬於比較懂事。平時,他們虛心向老前輩學習,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很快,他們在思想上都發生了本質的飛躍。

“培養好孩子比什麼樣的投資回報率都高。培養好一個孩子,說大一點,對國家有利,說小一點,對一個家庭、對他本人都無限受益。”雖學歷不高,但經過三十幾年風風雨雨的社會實踐鍛煉出來的王一儒發出這樣的感慨。

新浙商都很重視子女教育,許多新浙商都把子女送進名校,接受現代知識教育。溫州眼鏡店老闆趙國忠從擺地攤到在北京開連鎖店,深知知識的重要,把兩個子女分別送到清華附中、北大附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有出息,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希望孩子站在長輩的肩膀上,去尋當年父輩們的求知夢,已變成了這代新浙商的心願。

第一代浙商的原始積累大多已經完成,他們把未來發展的目光落在子女身上,對子女都寄予深切的希望和重託,希望把浙商的精神和敢做時代弄潮兒的闖勁代代相傳。

2008年10月19日晚,北京浙江企業商會特請了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就浙商子女教育以及人生規劃進行主題演講,這是第四期北京浙商沙龍。當晚,有60多名浙商在北京馬連道更香茶樓濟濟一堂,氣氛熱烈。把子女培育成單純的就業者還是僅上大學,還是成為行業的領頭人或國家的棟樑,這是一張擺在全體浙江商人面前的綜合選擇題。大家暢所欲言,最後達成共識:必須教育好子女,自己不做江郎也不讓子女做末代貴族,讓子女做個時代的弄潮兒,在意氣風發的新時代裡,浙商正進行著接力賽,他們的子女正承前啟後,開創未來。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把子女培養成科技型、知識型、智慧型和具有國際化眼光的領袖人物和領軍人才。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第十七章 不做地段差、沒人氣的生意,礦藏例外(1)

一 京城有個“浙江村”

導讀:“浙江村”——浙江商人創造的商業神話。

以天安門為起點的中軸線向南延伸約5公里,便是北京豐臺區的木樨園。此地是生產和銷售中、低檔服裝與皮衣的集散地,佔地面積達5平方公里。在此經商做買賣的30多萬之眾的生意人大部分都來自浙江。“浙江村”便成了木樨園的代名詞。“浙江村”形成了北京第八大商圈,商圈年交易額突破70多億元。

善於經商的浙江人的生存能力和經商能力確實讓人敬佩。在這塊原先經濟相對滯後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蹟。自1983年起,他們逐年在京城擴大了影響,叫響了名氣,形成了專營服裝及服裝輔料和紡織面料為主的獨特商圈。商圈的輻射力已影響到東北、華北、西北及京郊縣的批發市場。價廉物美吸引著工薪階層和廣大消費者。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所謂的市場就是馬路市場、露天市場和擾民市場,攤棚到處林立,違章建築處處可見。髒、亂、差成了木樨園的象徵,從而引發了當時政府採取強制措施,轟趕清理在此經商的外地人。95年政府又動用了兩千警力,全副武裝進駐該地整頓秩序,動用這樣大規模的警力來整頓商圈實屬罕見。一時間,此舉成為轟動全國的大新聞。浙江省委書記聞訊後,專程赴京,協調北京及中央有關部門處理善後工作。

從商業的角度看,一個民間的大型市場通常由一些商賈能人自發組合,漸聚人氣而成。這些商人做生意靈活,能和著時代和商業的脈搏跳躍。他們的商業行為缺乏政府引導,僅停留在民間或某個小團體的商業利益上。此時,政府若正確引導他們,為他們遮風擋雨或撐船掌舵,那麼,天時、地利、人和會一應俱全。在“浙江村”經營的浙江商人大都是受了黨的富民政策的感召,具備較強的吃苦耐勞精神。離開相對舒適的家鄉來到這塊陌生的土地,赤手空拳艱苦奮鬥,忍受著生存條件和環境的嚴峻考驗,品嚐著人下人的滋味。透過頑強的拼搏和脫胎換骨,現他們中的有些人已成為商賈大亨,有的已成為赫赫有名的集團公司的老總。這些在夾縫裡生存的人每每回首起當年的歲月,時常唏噓不已,直說:“刻骨銘心,一輩子都不會忘懷。”

自97年後,北京市對“浙江村”的許多政策逐漸加以調整,總量控制,適當調整,綜合治理,拆除違建。這些政策既有利於該地域的發展,又帶動了周邊市場,也有了一個統一的規劃。“魚和熊掌,兩者兼而有之”大大受惠於廣大的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