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會得到百般的回報,這個歷朝歷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北宋時韓琦的能力比起文彥博和富弼來不知道差了多少,但地位上卻遠遠高出,而且世代尊榮,因為什麼,就是在立儲這件事上戰對了立場,事後得到了回報。
天子是九五至尊,那是人人都要討好巴結的,他也不會稀罕別人的討好和巴結,但若是能在對方沒當皇帝之前就出一份力或者示好,那就有大大的好處了,遠的說誰,呂不韋在秦王身上押寶,到最後變成了秦國的丞相,近的說誰,大明這麼多司禮監的大太監和內閣的大學士,有多少是東宮伴當和太子伴讀,馮保不是嗎?張誠不是嗎?張居正不是嗎?徐階不是嗎?
這是一飛沖天一本萬利的東西,誰都知道要抓住,可誰都知道先做出頭鳥的那人肯定會有罪過,萬曆皇帝對言官的處置屬於懶得理會,但真要動手絕不會手軟的,大家寒窗辛苦,一次次科舉大考才熬到如今的位置,如果被處置了那就一切白費,而且就算說對了,被免官去職之後,誰知道今後還會不會被人記得。
大部分的清流言官仗義直言的目的是為了撈取好處,博取名聲,如果做了這些還要吃虧,還要丟了好不容易得來的官位,那就不值得了。
至於說維護什麼聖賢道理,民生疾苦,刺探不平事,讀書這麼多年,誰的腦子也沒壞掉,誰也不會做這樣的傻事。
如果有人敢於挑頭倡言,那大家一窩蜂的跟上,這個害處就小了很多,上疏的人多,自然有個法不責眾的說法,要懲治的話,那自然是朝著挑頭的那人下手,這種事大家自然願意仗義景從。
就算得不到什麼好處,也能得個仗義直言的名頭不是,日後也可以吹噓自己曾在立儲之爭上上疏。
從文官這個整體來看,在張居正死後,張四維丁憂,萬曆皇帝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他越來越習慣依靠宦官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