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的說著,說了幾句又是說道:
“現在下面已經離心,祖承訓他那五千騎怎麼積攢出來的,還不是琢磨著出去自立門戶,如松啊,軍功是咱們家的根本,現在不管是你還是你弟弟,都要有個耀眼的功勳來穩住自己的位置,讓京師中樞知道你們的能耐,老夫現在已經是這樣,這麼做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們?”
說到這裡,李成梁已經是老淚縱橫,嘶啞著說道:
“朝廷正在對各個邊鎮動手,李家如果不多立下功勳,將來你們只能做富家翁了,你們幾個若是做個無權無勢的富家翁,能傳兩代,就怕咱們李家就這麼煙消雲散了……”
李如松一直在那裡搖頭,等到李成梁不說話了,李如松低頭看著地上的波斯地毯,這應該是在天津衛買來,價值千金的豪奢之物,似乎在那裡看了看地毯的紋路,李如松又是抬起頭,長嘆了口氣說道:
“既然父帥這麼說了,兒子也明白怎麼做,兒子知道自己的榮華富貴是怎麼來的,兒子也不是忘恩負義之輩,軍情緊急,還請父帥保重身體,兒子明日就去遼南,儘早入朝。”
王通在一路急行之後,在十一月二十到達了京師,從松江府一路北上,所經過的區域都是京杭大運河的流域,這是大明最精華的所在。
沿途儘管大多數時間在趕路,不過也曾觀察沿途的市鎮城市,王通多次經過這個區域,前後有個比較,各處都比從前要繁華不少,沿途需要徵發民夫的時候,也從前要容易很多,這就是工商業的發展帶來了繁榮的體現,天津衛和松江府的開埠,並不僅僅是繁榮這兩處地方,他們兩個是頭尾,帶動了一整片的區域,最終將帶動整個大明。
不過是隨行所感,進京之後,王通甚至沒有時間和親朋故舊們寒暄,就被萬曆皇帝召見。
御書房中,萬曆皇帝、內閣首輔王錫爵、司禮監掌印太監田義、提督太監鄒義,還有遼國公王通,五人議事。
——
謝謝大家的訂閱和月票,謝謝“stcleric ,ipooo”書友的打賞,謝謝大家!
一千零八十
御書房中,萬曆皇帝坐在龍椅上,王錫爵和王通都有個繡墩坐,不過田義和鄒義二人卻只能是站在一邊了。
若是以往,不管御書房中又怎麼樣的機密事,趙金亮總會在的,而且這等場合商議軍國大事,照例兵部和戶部尚書也要在的。
但在今天這個場合下,他們都不夠資格,皇帝、內閣首輔、司禮監的掌印和提督太監,和眼下實際上的大都督王通,這幾個人就是大明的最頂層,最核心的人物,其他人都是差了些。
“大將在外,應有專權,這個道理朕懂的,但有些事情還是要問問,所以就這麼幾個人在。”
萬曆皇帝溫和的說道,看著王通要起身說話,萬曆皇帝擺擺手繼續說道:
“問了什麼,不代表你做的不對,你還是按照你的章法來做,朕這邊也就是不明白而已?”
話是這般說,可既然表現了這個態度,那就是對王通的安排還有種種的疑點,所以才要問話,皇帝有疑問的,如果解釋不清楚,不是說不改就能不改的。
這次大明出動的兵力人數或許比不上有明一代的幾次大行動,但質量卻不差,幾乎是將大明北方野戰精銳抽調了七成,還有南方水師最精華部分,如果這次的行動有什麼閃失,北方几乎沒有足夠的力量維持,更不要說倭寇可以直撲大明腹心之地。
如此規模的行動,由不得萬曆皇帝不慎重,即便是知道自己在軍事方面並不在行,可還是要問個明白。
看這個場面,對王通的點將聚兵,並不僅僅是萬曆皇帝不明白,內閣首輔王錫爵,司禮監掌印太監田義也都有疑問。
天子既然說出這個話來,王通自然不會拒絕,欠身開口說道:
“陛下請問,臣知無不言。”
“朕看你調集兵馬,為何騎兵這般少,若是按照你每處邊鎮抽調的兵馬數量來看,每邊鎮抽調一千五百步卒,步卒那裡有騎兵好用,雖說邊鎮已經開始裁撤兵馬,可你每處抽調這個數目的騎兵也不是什麼大事,都是承受的起,王通,此次乃是國戰,切不可輕視敵軍!”
和倭寇二十萬大軍在朝鮮進行的大戰,大明調動的兵馬自然是越強越好,騎兵肯定是要強過步卒,特別是對於邊鎮的精銳來講,王通這樣的調集,只是用各邊鎮的步卒,而沒有抽調那些邊將們的騎兵家丁,這讓萬曆皇帝頗為的不解,要說王通不會帶兵打仗,顯然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