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萬民如醉,目眩神迷的當兒,皇帝卻在乾清宮閒得發慌,也許是等得不耐煩,也許是跟天下做新郎的人一樣,必有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反正皇帝只覺得時間過得太慢。
“什麼時候了?”他問小李。
小李還未及回答,只聽自鳴鐘已響起寬宏悠揚的聲音,看一看,長短針相交在正中,小李便笑嘻嘻地跪下,高聲說道:
“這會兒正交子正。九月十五,萬歲爺的大喜吉期!”
在殿外待命的八名少年親貴,以載澂為首,正也因為時交九月十五的正日,進殿叩賀,同時報告一個訊息,說慧妃已經進宮,安置在長春宮後面的鹹福宮。
皇帝沒有說什麼,依然是關注著皇后進宮的時刻,正想發問時,只聽午門樓上——五鳳樓的鐘鼓齊鳴,這表示母儀天下的皇后,已由大清門進宮了。
“是時候了!”載澂請個安說:“請旨啟駕。”
“好,走吧!”皇帝點點頭說。
於是傳旨領侍衛內大臣伯彥訥謨詁,準備啟駕到坤寧宮,作為迎候皇后的表示。在御用的軟轎前面,由那八名少年親貴執著宮燈引導,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扈從著,在禮部堂官照料之下。皇帝出乾清門,再折回東一長街,入景和門,進坤寧宮,在大婚洞房的東暖閣前殿休息。
這時皇后的鳳輿,已經由御道到了乾清門,抬過一盆極旺的炭火,四平八穩地停好,皇后在兩福晉、八命婦及女官護持著,跨出轎門,只見她一手拿一個蘋果,隨即有女官接了過去,同時惇王福晉捧著一個紅綢封口的金漆木瓶,交到皇后手裡,裡面盛著特鑄的“同治通寶”的金銀線和小金銀錠、金玉小如意、紅寶石,以及雜糧米穀,稱為“寶瓶”。
等皇后捧穩了“寶瓶”,奉冊寶的龍亭方始再走,沿著御道經過乾清宮與昭仁殿之間的通路,進入乾、坤兩宮之間的交泰殿。這個殿不住人,只有兩項用處,一項是“天地交泰”為帝后大婚行禮之地,一項是儲藏御寶。這天晚上,兩項用處都有。禮部堂官先奉皇后冊寶入藏,然後在殿門前另作了一番佈置,橫放朱漆馬鞍一個,鞍下放兩顆蘋果——就是從皇后手裡取來的那兩個,上面再鋪一條紅毯。
六對藏香提爐,引導著皇后跨過“平平安安”的蘋果馬鞍,被引導到西首站定,這就到了拜天地的時刻。皇帝這面也是算好了時刻的,等皇后剛剛站好位置,皇帝也由坤寧宮到了,站向東首與皇后相對而立,在繁密無比的鼓吹聲中,一起下拜,九叩禮畢,成為“結髮”。
拜了天地拜壽星,拜完壽星拜灶君。灶君在坤寧宮正殿,而坤寧宮的正殿,就彷彿缸瓦市“沙鍋居”的廚房,每天都要煮兩頭豬。這裡不但是廚房,而且還是宰牲口的屠場,一進門便是一張包鐵皮的大木案,地上鋪著承受血汙的油布,桌後就是稱為“坎”的一個長方形深坑,坑中砌著大灶,灶上兩口極大的鐵鍋,每口鍋都可整煮一頭豬,鍋中的湯,自砌灶以來,就未曾換過,還儲存著兩百多年前的餘味。
這是皇家儲存著滿洲“祭必於內寢”的遺風,在所有的宮殿中,只有坤寧宮的規制,與前代完全不同,是照太祖天命年間,盛京清寧宮的式樣重建的。在俎案鍋灶以外,神龕就設在殿西與殿北兩面,殿西的神龕懸黃幔,所供的神是關聖帝君,享受朝祭,殿北的神龕懸青幔,所供的神,尊名叫“穆哩罕”,享受夕祭。
照規矩說,無論朝祭、夕祭,都應該皇帝皇后親臨行禮,但日子一久,成為虛文,除了大祭以外,日祭都由太監奉行故事,執事太監分為司香、司俎、司祝,殺豬就是司俎的職司。
無分晴雨寒暑,每天半夜裡必有一輛青布圍得極嚴的騾車,停在東華門外。門一開,首先進宮的就是這輛車,到了坤寧宮前,卸下兩頭豬來,經過一番儀式,殺豬拔毛、洗剝乾淨,放在那兩口老湯鍋中去煮,只加香料不加鹽,煮熟了祭神。除非是二月初一,賜王公大臣吃肉,在平常日子,這些福胙照例歸乾清門侍衛享受。
坤寧宮是皇后的正寢,而主持中饋是主婦的天職,因此,拜灶君亦只有皇后行禮。同時禮部和鴻臚寺等等外廷的執事,恭襄大禮,到此作一結束。坤寧宮以內的繁文縟節,與這些人無涉,可以退下了。
三叩禮拜了灶君,皇帝皇后在坤寧宮東暖閣行坐帳禮,吃名為“子孫餑餑”的餃子。煮餃子的是禮王福晉,一下鍋就得撈起來,呈上帝后,餃子還是生的,但不能說生,咬一口吐出來,藏在床褥下面,說是這樣就可以早“生”皇子。
於是皇帝暫時到前殿休息,等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