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共生九子,個個驍勇善戰,有五人官至總兵,四人皆參將。這其中又數長子李如松最為機智果敢。
萬曆二十年(1592),倭寇大舉侵犯朝鮮。朝鮮國王請求大明出兵援助,萬曆皇帝便派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率師遠征,此次之行還有他兩個弟弟如柏、如梅。十二月李如松率師度過鴨綠江,次月便抵達平壤,那倭寇還來了個熱烈地歡迎儀式,等待封賞。誰知李如松早已有了計劃,暗下布兵於平壤各要害之地,事情終究敗露。倭寇聚眾拒守,當天夜裡還偷襲了一次軍營,不過未曾得逞。次日一早,他便命令副將祖承訓化妝後混進城內,潛伏城南,令遊擊吳惟中攻打牡丹峰,自己率大軍直指城下。
此時,倭寇站在高處不斷往城下射箭、扔石、發火炮,士兵多有退縮,李如松見後便隨手砍下幾顆腦袋大呼道:“膽敢退縮著,就此下場。於是有士兵皆以死攻城,此時有朝鮮士兵自南面攻來,倭寇開始兵力分散,自顧不暇,又有先前祖承訓成功混進城內,卸裝露甲,倭寇見狀大驚而亂,李如松和副將楊元等軍自小西門而入,李如柏也率兵從大西門入,那李如松率領的精銳鐵騎,火器一發,頓時火焰掩蔽了天空,吳惟中被火炮擊中胸口,但任然大呼督戰,李如松的戰馬也被火炮擊中而斃。於是有換一匹接著衝,士兵們見狀也來了勇氣,以一當百,奮勇殺敵,最終攻下平壤,斬敵一千二百有餘。
倭寇眼見形式不妙,隨後退居還龍山,此時有參將查大受率精騎三千潛伏東江間道,殺敵三百有餘,乘勝又追。這時明兵連勝,皆疏忽輕敵,又有朝鮮人來告說倭寇現已退居王京,李如松又率兵前往,在距王京三十里之處,李如松遭遇倭寇圍攻,倭寇中有一穿金甲之人煞是兇猛,他與李如松來回大戰,不相上下,指揮李有聲拼死相救被殺,就在此時李如梅等後來支援,他發一箭將金甲倭寇射與馬下,後楊元領兵也至,經過一場殊死搏鬥,這才突破重圍。為此明兵喪失甚多。
一連好幾天的大雨澆的路面泥濘不堪,這李如松率領的鐵騎部隊居然走進了一片沼澤之地,有幾十人還給陷了進去,倭寇看到明兵狼狽不堪,於是聯軍城中,廣建瞭望樓,隨後火炮。弓箭發出不絕,明兵不敵只得退回駐開城,此時有諜報說倭寇聚眾二十萬人來犯(估計超不過五萬),李如松命令楊元鎮守平壤、大同江,用於轉送糧食,查大受鎮守臨津、留寧、祖承訓鎮守開城,自己率兵隨時東西排程。這時,又聞倭寇頭領豐臣秀吉在龍山倉囤積慄谷數十萬,李如松得知後便密令查大受率領敢死隊星夜前往龍山倉,在那裡放了一把火,為此,倭寇便開始缺糧少食。
先前平壤大捷,明兵士氣昂揚,威猛十足,一路上還不斷吵嚷著封功論賞之事,不得已才跟隨李如松到了這裡,而如今明兵一路奔波,舟車勞頓,人困馬乏,又加上倭寇此時聚於一起人數眾多,於是大家便開始磨洋工偷懶,那李如松眼見此等情形,自己這副身子骨也經不起長時間折騰了,又因那倭寇兵力不遜於官軍。他思前想後還是派人去找倭寇談判。
倭寇先前糧食被燒,此刻正為吃何物而大為苦惱,恰好就有李如松派人來談和。豐臣秀吉高興的合不攏嘴,便爽快地答應了此事。當然李如松也是有條件在先,首先他讓倭寇退出王京,豐臣秀吉照辦了,但就在倭寇退兵之時,李如松又想來個尾追堵截,誰知那豐臣秀吉早已有了準備,他讓士兵步步為營,輪番上陣,既讓士兵有了休息時間,又迫使明兵不敢前進,官軍此時早已沒了心思打仗,只惦記著封功邀賞,於是大家都不去追尾,李如松也只能騎在馬上眼睜睜看著倭寇離去。
倭寇結營釜山計劃著下一步行動,雙方僵持達六月之久。就在這時兵部尚書石星奏本萬曆皇帝,力主撤兵封賞。於是李如松便於十二月班師回朝,加封太子太保(從一品),增加食祿百石,誰知封賞之後,大明言官又是一頓亂侃,罵他和親辱國,於是又有幾十封奏摺飄到了萬曆那裡,萬曆看過奏摺後不予理睬,有皇帝當保護傘,言官們一看,只得憤憤作罷。
李如松率師援朝,又加上大明朝這些年各地叛亂四起,災異頻發,皇帝不理朝政,正給了努爾哈赤發展的機會,這就是天時,他一面給萬曆皇帝奉承阿諛,一面伺機擴大勢力範圍。可那萬曆皇帝雖說不愛搭理朝政,但也絕不屬昏暈之輩,這些個伎倆他還是看在眼裡、明在心當他看到努爾哈赤的奏本後,便也大發了一把脾氣,下旨責備努爾哈赤說:“你為何要滅哈達,掠其人民牲畜?好吧,事已至此,現令你將孟革卜滷之子吳兒戶代送回復國。努爾哈赤接到聖旨後迫於不得已,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