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那些“奸佞”,他絲毫沒有考慮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七年中,王公大臣們是如何戰戰兢兢、度日如年。
歷史註定不會再給這樣一個倔強、自負的帝王以任何機會,在經歷了短暫的哀嘆之後,朱由檢在大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無限悵然地來到煤山(現景山)的壽皇亭,眺望著北京城沖天的火光和山呼狂湧的起義軍,這位可悲直至有些可憐的帝王長長地嘆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然後無可奈何地自縊於一棵歪斜的槐樹下,年僅三十五歲。
崇禎皇帝死後,大太監王承恩也許是對主子的感嘆心生憐憫,也許是不相信起義軍會放過自己這個曾經的紅人,總之是出於一些後人無法想象的原因,也在一旁上吊自殺了。
在朱由檢一劍奪去了長平公主一隻臂膀的幾個時辰之後,闖王李自成攻入紫禁城,面對全身浴血的長平公主,這個頗有爭議的梟雄也不禁發出“上太忍”的嘆息。他以為公主命不久已,便順水推舟將她送往皇親周奎(也就是長平的姥爺)家中。長平公主暈厥五天後才甦醒過來,這才發現父親已經上吊而死,李自成已經入主北京,城頭變換大王旗,大順國已經君臨天下。李自成見長公主居然死而復甦,感到很意外,同時也對這個對手的女兒產生了一絲防範之心,不露聲色地將她交給了以殘忍嗜殺而聞名的大將劉宗敏手中救治。
在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中,除了大西王張獻忠之外,這位闖王帳下的劉宗敏兇名甚重。明滅後,他將明朝的貴族大臣八百餘人嚴刑逼供,大肆搜刮財產,末了又大手一揮將一眾遺臣如切菜般宰了個精光!
李自成將長平公主交到這樣一個“狠人”手中,你很難說他是安了什麼心,好在大順國如泡影般一戳即滅。長平公主身體尚未康復,便又落到了曾經的“番邦惡賊”多爾袞手裡,成了大清國一位特殊的“貴客”。
清軍入京之後吸取了闖王部隊的教訓,並沒有對前朝官員大肆搜殺,甚至還下令從五月初六至初八,為崇禎帝哭靈三日。與此同時,將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禮下葬。這種安撫措施為清朝的統治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入城後,攝政王多爾袞更是專門派人訪尋到長平公主及其他未死的嬪妃,依然給予皇家的優待。
清順治二年,長平公主向順治帝及攝政王多爾袞上書道:“九死臣妾,跼蹐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希望自己能夠出家為尼。然而此時的她已經成為清王朝緩和漢民族矛盾的一件工具,不光出家不成,順治皇帝還下達了出嫁的命令——讓她與崇禎為她選定的駙馬周世顯完婚,並且同時賜予府邸、金銀、田地。長平公主接到這道詔命,感慨萬千。這位前朝的寵兒為自己坎坷的命運悲傷不已,婚後僅僅幾個月,十八歲的長平公主便撒手人寰,被賜葬在廣寧門外。
歷史就是這樣,年輕美麗的公主並沒有成為《鹿鼎記》裡韋小寶的師父九難,也沒有成為《江湖三女俠》裡呂四孃的師傅獨臂神尼,作為明帝國的殉葬品,她的悲哀也從她成為公主那一刻起一直延續到香消玉殞。
如果說,明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滿人入關是人民和歷史對崇禎皇帝朱由檢和他腐朽帝國的懲罰,那麼長平公主的悲哀則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控訴。這兩種大小分明的悲哀,在歷史的結點上因為同一個人而變得永恆,那麼我們得說:這個人是不幸的!
但這一句不幸又能解釋多少呢……
在清人張廷玉修撰《明史》時,曾有這樣的感嘆:“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這雖然只是修史者的一家之言,但也從一定的角度對崇禎的帝王生涯做了一個概括。在中國曆代王朝的亡國之君中,崇禎總是能激起人們無限的憐憫,以至於不斷有史家為他粉飾、裝點,但不管當年朱由檢接過了一個如何混亂的帝國,又如何從心裡希望國家富強,他畢竟沒有完成大明朝的重新振興,畢竟沒有抓住歷史給予他的機會。
。§虹§橋書§吧§
第3節:奈何江山唱晚(3)
作為大明帝國最後一個元首,朱由檢當了十七年皇帝,其間像多動症一般不停地折騰帝國的官僚系統,以至於被一些史家定義為“猜忌、嫉妒、刻薄”。與這種評價不同的是,也有一些人力圖給這個亡國之君增加一些悲晴色彩,說一些好話。憑據也很簡單,一是據說朱由檢執政期間不好女色,甚至連陳圓圓也不當回事,而且對政事事必躬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