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容易消失,故提出人應多補陰氣的說法。但也有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認為‘陽常不足,陰本無餘’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陽為氣易散,而陰氣化形為血,也就是是陰為實體,根本就不會出現流失的現象。所以又提出了人應該多補陽氣的觀點。
這兩種觀點在孫為民看來並不矛盾,其實說白了就是要達到一個陰陽平衡的效果。這點從中醫上就能看出,腎中的元陰,元陽之氣雖是先天由來,但也必須要不斷的後天補充才可以。而四相皆出與土,這補充就必須從土入手,也就是說胃是根本,胃若有失則腎虧氣血。反之,腎若有虛胃必受其累。也就是說,五行在人的身體上都有體現,而且關係微妙,必須達到一個平衡的關係,要是調理不好,哪一個過盛或過虛的話,就會出現克者吞之,克它者辱之的情況,造成五行失衡的情況,在中醫看來就是‘五臟不調’‘陰陽失和’如什麼虛火旺盛等等。克者吞之,克它者辱之就是說,五行是相互剋制迴圈的,要是一項過強,就會威脅到其他幾項。這樣看來,人的生長就是後天補充五行之氣的過程,透過胃來補充營養達到平衡之法,調整的好,人就身體健康反之則傷,這就是中醫理論的根本。
發展到後來,人們又發覺了還有比這更快的補氣之法,那就是更直接的呼吸吐納,靠經脈補氣血的方法,也就是現在的修真之道。
(今天喊票了,不給票老頭就不繼續說怎麼修真養丹了,你們成不了仙,可怪不得我啊,呵呵,謝謝大家支援了,真的很不好寫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太多了,老頭歸納起來也很難,要是可以亂編就好了)
正文 第九十一章 養丹之道
(更新時間:2007…6…23 1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