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真是頭疼的很。
很快就輪到自己了,張明走進鑑定室,室內桌子上擺著三件古玩,果然最怕的事情來了,一卷書畫,一個銅爐,一件翡翠雕件。
果然有不擅長的玉石翡翠類目啊!既然這樣,那就首先從最不擅長的翡翠雕件鑑定開始吧!
張明苦笑著走上前,拿起這件翡翠雕件仔細觀看,一上手就用左手感應到翡翠中蘊含的靈氣,準確時間應該是180年左右,承載雕件的座具雖然也是上好的紫檀木,但是隻有三十年的光景,看來應該是一件清朝遺留的珍貴翡翠雕件,後期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座具損壞,現代人補了一件近代紫檀木坐檯。
再仔細看著翡翠雕件造型,雕件整體高約20厘米,翡翠主體為觀音送子造型,四周祥雲大霧,觀世音菩薩手持淨瓶楊柳,呈現坐蓮姿勢,旁邊有一幼兒,雙手合十,憨態可掬,依靠在蓮花邊,整件翡翠雕件非常符合中國人心目中的觀音送子形象。
真真假假已經知道了,再觀察下去,只是拖延時間而已,四大評分專案看樣子只有想辦法在鑑賞點評上得一些高分了。
再次確認沒有什麼遺漏之處後,張明開始點評:“據我判斷,這件觀音送子翡翠雕件是清朝年間所制,距今有180餘年,流傳下來還能保持如此完好精美,實屬難得。”
“送子觀音,寓意特別明顯。中國觀世音菩薩信徒眾多,清朝又是一個寵信佛教壓制道教和儒教的朝代,所以很多場合喜歡用送子觀音表達對子女的祈求和喜愛。這件觀音送子翡翠造型優美,綠色主體,紅與紫盤沿兩側,這可是珍貴的福祿壽三色翡翠,用料已經極為珍貴。”
“在雕工上,工匠用精巧的手段,利用各個顏色的分佈,將觀音,童子,以及鏤空的蓮花巧妙結合,不著痕跡,獨具匠心。觀音面貌端莊大方,眼瞼低垂,俯視眾生,手持淨瓶與楊柳枝,翠綠純淨,流線型線條,沒有一絲多餘。童子活潑開朗,相貌俊美,雙手合十,偏偏四周環繞綵帶,動靜適宜,栩栩如生。真是妙不可言,沒有虧待這塊好翡翠。”
說到這裡,張明停了下來,鑑賞描述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估價,這個價真的不好估啊。
張明看著站在一旁的發言人苦笑道:“在我看來,這件翡翠雕件,無價!”
發言人面無表情問道:“無價?什麼意思?”
張明繞繞頭說道:“在我的印象中,國內收藏裡暫時還沒有看到過如此精美的翡翠雕件,剛才在撫摸觀音時,突然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
“根據我的判斷,這件翡翠應該是道光年間所制,因為我以前見過道光年的其他皇家匠師所作的翡翠雕件,相比之下這些雕件的刀法類似,都是一樣的精美精湛。而道光皇帝讓皇家匠師做送子觀音,很有可能是送給自己的愛妃,這個人應該就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奕訢的生母孝靜成皇后。”
“歷史上奕訢是道光最寵愛的孩子,道光皇帝曾經想過立他為嫡嗣,可惜最終沒能成功,只能立為世襲親王,封號為恭,後人稱為恭親王。在史料記載中,靜妃是清朝自順治帝董鄂妃之後第二位生前不是宮中皇后,而且不是咸豐皇帝的生母,後來還被追封為皇后,可見其影響力之大。靜妃前兩個兒子奕綱和奕繼早喪,而道光皇帝極其寵愛靜妃,派人送來這尊送子觀音,報以最大的期望。恭親王奕訢生於1833年,算算時間,應該正是180年前,與翡翠雕件的年份相符。”
“跟據我的猜想,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間,這件翡翠雕件一直儲存在恭親王府中。但是在晚期末年,在八國聯軍的收刮下,這尊雕件被某位外**官獲得,帶出國外,所以國內始終下落不明杳無音信。到了最近這些年,不知如何又回到國內,因為雕件底座是近代工藝所作,年份大約有三十年,看起來應該是琉璃廠那邊的現代手藝人所制,算算日子,那段時間又是一個動亂的年代。我認為肯定翡翠雕件是在那個動亂時期被哪個愛國收藏家趁亂珍藏起來,保全了這件稀世之寶,直到現在良心發現,捐獻給了國家。咳咳,應該是這樣的吧。哎,國內真是坑了不少絕世珍寶啊!”
說完這些,張明發現發言人已經驚訝的合不攏嘴,笑著說道:“好啦,這也只是一個故事而已,隨口說說罷了,咱們古玩行業,最會編的不就是故事嗎?”
此時幕後的專家團已經震驚了一片,知道內情的組委會成員是明白這件翡翠雕件來歷的,除了最後的某大收藏家良心發現捐獻給國家說的有出入外,其他的細節簡直就像是張明親身經歷過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