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人的品格,也可以是作秀的道具,或者病態的賣弄。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的著名體育評論家庫珀爾(SimonKuper),就借本週美國職業橄欖球的決賽“超級碗”,對美國的男子漢氣概重重地戳了一刀。
�在他看來,無論就體育而言還是就社會而論,美國最有男子漢氣概的時代還是50年前。當時那些年輕人,被稱為“最偉大的一代”。他們大多數是在農場長大、身材瘦長的硬漢子。他們很少看體育比賽。那時候沒有電視,更沒有“超級碗”。但是,他們打獵、拳擊、摔跤、不戴頭盔打棒球,也玩需要身體格鬥的橄欖球。那時的體育全是男人的事情。女人的角色是啦啦隊和護士。男人在他們那位當過士兵的總統的號令下,慷慨激昂地走向沙場,贏得了“二戰”,也贏得了世界的愛戴。
�“二戰”後,美國人紛紛從農場移居到了市郊,享受著人類歷史上最富足的生活。他們甚至不願意去一個沒有空調的國家。“越戰”後,兵役製取消,從此“好男不當兵”,美軍裡的少數族裔和下層社會子弟的比例高得出奇。孩子們作體育運動也受到各種法令的保護。打棒球、橄欖球,甚至騎車,都要戴頭盔。紐約的中學舉行一次棒球賽,要層層申報,透過各種安全保護的檢查,不能有一點潛在的危險,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