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這些原則,正是現在歐洲開始運用的。相比之下,美國卻更像當時陷入拿破崙戰爭的歐洲。�歷史已經為歐盟提供了“自然疆界”:東至土耳其,西臨大西洋,北頂北極,南瀕地中海。俄羅斯以外的前蘇東地區,幾乎可能全入歐盟。雖然歐盟國家在對外政策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上有諸多不同,這些不同也主要反映了政府之間的政策分歧。一系列“民調”顯示,即使在最親美的國家,大多數選民都強烈反對布什的單邊主義,反感美國的霸權。一個整體的歐洲意識已經浮現出來。從長遠看,美國很難在歐盟中拉一派打一派。這就像美國剛剛建國之時,親英和親法的勢力在國內勢不兩立,但最終還是形成了完整的美國意識。目前要考驗歐洲人的,是他們能否意識到土耳其的歷史意義、擴大西方文明的包容性,能否迅速完成內部的文化、政治、經濟整合,能否更加開放、吸收和消化大量移民,來彌補其人口的衰減。如果能夠完成這些目標,歐洲就無疑會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一條新的道路。
印度洋海嘯挑戰美國的領導力
印度洋海嘯過後,各國慷慨解囊相助。人們也許沒有注意到,這場危機,是美國自“冷戰”後的世界獨霸地位第一次受到真正的挑戰。�自海灣戰爭以來,國際上只要有大危機,沒有美國的參與似乎就無法解決問題。從波斯尼亞到伊拉克,世界即使不是處處跟著美國行動,也是看著美國行動。美國在各種國際援助中,也一向投入最多。�但是這次危機,美國卻出奇地落後於人。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公佈了各發達國家的救援數字,與美國國內的報道略有出入。如今各國許諾的救助總額達40億美元。在政府許諾的援助總量上,貸款和輔助金加起來,德國第一,達6�74億美元。日本第二,5億美元。澳大利亞第三,3�8億美元。美國僅排第四,3�5億美元。如果對照一下各國的經濟總量,就更說明問題。美國GDP達11萬多億美元。日本4萬多億美元,不及其一半。德國2萬5千多億美元,不及美國的1/4。澳大利亞僅5千多億美元,僅相當於美國的零頭。以人均GDP算,美國38000多美元,日本34000多美元,德國30000多美元,澳大利亞26000多美元。美國絕對是最富。就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在本國GDP的比例而言,美國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比如法國拿出GDP的0。41%作援助,英國為0。34%,德國為0。28%,美國僅 0。15%,可見都落後於歐洲國家。�《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繼續宣稱美國是世界最慷慨的國家,並稱媒體一天到晚比較政府的捐助數字,根本不去注意民間捐助。美國是個小政府大社會的國家,一切事情主要依賴民間。從過去的國際援助看,民間捐助遠遠超過政府,歐洲根本沒有辦法比。但是,在這次印度洋海嘯的救助中,截止到1月5日,美國的民間捐助僅1億美元左右,略高於英國,但落在德國之後。�這次海嘯對世界的衝擊,不比波斯尼亞危機、伊拉克戰爭小。美國媒體紛紛強調,這正是一個向世界顯示美國的偉大的機會。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卻是海灣戰爭後第一次可以不讓美國充當領袖的重大國際危機。特別是經過出師無名的伊拉克戰爭,世界視美國為一個僅僅為石油而戰、為自己的利益而戰的國家。美國這次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又沒有領頭救助,就更加深了人們的這種印象。�也正是如此,反應遲鈍的布什政府漸漸感到壓力。布什宣佈,這次美國人的個人捐助,要破例從馬上就要申報的個人稅收中扣除(按慣例要等到下一年度才能夠扣除),以鼓勵民間捐助。鮑威爾也公開表示,布什隨時準備提高救援款項。但這要根據受災地區的需要而決定,需要一個評估過程。�美國政府這次落後於人,原因可以理解。布什政府陷入伊拉克的泥沼不能自拔,巨大的減稅又使聯邦赤字攀升,不願意再有更大的國際承諾。但是,民間捐款落後於德國,實在是一大驚奇。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民間捐款很可能後來居上。但是,以美國的經濟總量和國民的富裕程度,這樣的數字顯然太低。美國的老百姓注意力一方面被伊拉克吸引,無心他顧,一方面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憂慮重重。看來,不僅是美國政府,就連美國社會也感到不堪重負的帝國之累。
克林頓與布什家族交情日深(1)
美國的總統政治,經過兩次勢均力敵的大選,兩黨勢如水火,仇恨不僅表現在意識形態上,而且落實到了個人層面。比如戈爾和布什,兩人即使在正式場合,也藏不住一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狀。想想美國的黨爭,從建國開始,就是你死我活。比如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