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跨過厚厚的大紅門 作者:丁格

:“不說了,什麼都不用說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一切已遲,生命已到盡頭,何必再說!我知道他的心是坦然的,也是淒涼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天上人間——訣別(2)

我送仲勳同志離開病房時,走廊裡聚集了許多朋友。此時夏衍同志從門口急匆匆拄著柺杖走過來。我馬上請夏公先進去。冠華見到夏公臉上泛起一陣喜悅。他拉住夏公的手,不等夏公開口就清楚地說:“兩次,1958年,我就說過‘留取丹心照汗青’。1968年,你進去了。我沒有更多要說,還是這兩句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段完整的話是冠華留在人間的最後遺言。我知道在他彌留之際的半夜對我想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他說的“兩次”,一次是1958年他在外交部被錯誤批判為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受了“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另一次是1976年的冤屈,他終於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然而,不論這兩次的鬥爭給了他多少磨難,他對黨、對人民、對國家卻一片丹心,始終不渝!歲月的流逝不會使冠華的一片丹心黯然失色,反而會越來越光照人間……!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喬木的唁電

冠華逝世的當天下午,他的老友胡喬木同志從外地發來了唁電。我當時讀著電文,禁不住淚如雨下。那些年當冠華處於逆境時,他從未去找過身居高位的老友。但他們畢竟是半個多世紀的戰友,同喝家鄉水,同出清華園,同用“喬木”名,喬木同志是深知冠華的。他當時的唁電全文是這樣的:

炳南同志並轉含之同志:

驚悉冠華同志於今日逝世,不勝痛悼。冠華同志投身革命近半個世紀,對黨和國家的貢獻不可磨滅。晚年遭遇坎坷,方慶重新工作,得以博學英才,再為人民服務,不幸被病魔奪去生命。這固然是黨的一大損失,也使我個人失一良友。惜因在外地,未能作最後的訣別,實深憾恨。謹希含之同志和全體家屬節哀。

胡喬木

九月二十二日十五時

後來的喪事一言難盡!儘管半年前,習仲勳、陳丕顯同志已當面代表中央與冠華談過話,講清了一切,某些有關部門及某些人卻仍在悼詞評價、登報是否發表照片以及骨灰安放位置等等方面一再想要製造困難,壓低規格。當時,對外友協的領導還是力爭按原則辦,但卻僵持不下。我對這場爭議感覺麻木。冠華的逝世已使我痛不欲生。對於這身後的一切,我已看得很淡。我也不懂為什麼活著的人對一位已作古的逝者還要如此糾纏。最後友協領導徵求我的意見,我只是說“冠華一生,無需他人在他身後評說。歷史和人民是最好的見證。我不想在我痛失冠華之後去爭論悼詞的每一個字,或報紙要不要登照片。冠華已超脫這一切。他也不會要我去為此斤斤計較,吵鬧不休。但我自然也不會同意在他不能為自己說話時任人擺佈地去貶低他。既然有爭議,那麼我建議,一、取消官方的遺體告別儀式,改為家屬自辦的遺體告別,老喬生前的朋友可自願參加;二、不必去搞悼詞和評價這類書面東西因而正式公告也就暫不登報;三、骨灰不存八寶山,由我自己儲存。”有些好心的朋友勸我,別的還可以按我說的辦,只是報紙還是要登的,因為那是“政治待遇”,登了對我今後有利。我說:“當初與冠華結婚時,面對那麼多流言蜚語,我們兩人就說過如果能當平民百姓,多麼自由!如今冠華已去,我今後是一介平民,不需要‘高幹###’的頭銜,更不想憑藉冠華逝世登報紙這點餘輝度我餘生。今後的路由我自己來走,我會活得無愧於冠華的。”經過一番周折,我的意見勝利了。因此冠華的逝世只在9月22日當天由新華社釋出了一個四十字的通告,當日對外廣播,23日見報,以後的正式新聞稿由於意見不一和我的堅持沒有刊登。開始一段時間,許多人的確不理解為什麼冠華逝世之後只有這四十字的客觀報道,沒有生平介紹,沒有評價。我不得不向問及者解釋。如今,時間匆匆過去,在歷史的長河裡,多少人默默無聞地告別人世,卻永遠留芳人間,為人們所追頌。又有多少人曾辦過轟轟烈烈的後事,卻早已為人們所忘卻,甚至唾棄。誰又會記得那篇悼詞中的褒或貶,只有一個人一生的奉獻最經得住歷史的考驗。我對當時的決定始終無悔。冠華自己留下的文天祥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經對他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何必還需他人來評說?!

與陳老總的情誼(1)

10月25日,對外友協主持了冠華遺體告別儀式。冠華生前的各界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