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根棍子,我也會跳過去或繞道,因而能成功地避開危險。
禪修之道上同樣會有許多危險的障礙等著要抓你,讓你無法進步。但你只要記得它們就潛伏在四周,而且很危險,自然會提高警惕,不會被逮到。糾纏不清的障礙就如為數極多的蛇,你如果不想被它逮到,就該在每次開始打坐時提醒自己,小心那個糾纏不清的障礙,因為它很危險。此時你就會在整個坐禪過程中,一直提防它出現在覺知者(你自己)與覺知物件之間的空間裡。運用這個方法,你就不太可能會被抓到。
那羅祗梨對策
有些禪修者說他們曾一次同時感受到五個障礙,且來勢洶洶!當時他們心想自己可能會發瘋。為了幫助禪修者準確並強有力地反擊五障,我提出了“那羅祗梨對策”——這與廣為人知的佛陀遭遇的某件事有關。
佛陀的敵人們試圖在他託缽乞食的狹窄街道上,釋放一頭醉酒的公象“那羅祗梨”來殺害他。看見瘋象狂奔而來的人尖叫著讓佛陀和隨行的僧人們快閃開,於是除了佛陀與侍者阿難,所有比丘都避到一旁去了。阿難勇敢地擋在佛陀面前,準備犧牲自己來保護他敬愛的老師,佛陀溫柔地推開阿難,獨自面對狂象的猛烈攻擊。
佛陀當然擁有神通力,我相信他能抓住大象的鼻子,在頭上轉三圈,然後把它拋入幾百裡外的恆河中!但那並不符合佛陀的行事風格,他會慈悲地放下。也許他心裡想的是“親愛的那羅祗梨,無論你對我做什麼,我的心門都為你敞開。你可以用鼻子打擊我或將我踩在腳下,我都不會嗔恨你,我會無條件地關愛你”。佛陀溫柔祥和地對待兇猛的大象,那是無法抵擋的、真正慈悲的力量,幾秒之內,狂暴的大象就被降服了,那羅祗梨溫順地趴在大慈大悲者的腳邊,佛陀輕輕地拍著它的鼻子:“做得好!那羅祗梨,做得好。”
某些禪修者在修行時,他們的心就如橫衝直撞、破壞力巨大的醉象,在這種時候,請記得“那羅祗梨對策”。別用暴力去征服內心那頭狂暴的公象,應慈悲地放下:“我親愛的狂心,無論你對我做了什麼,我的心門都完全為你敞開。你可以打擊我或摧毀我,我都不會嗔恨你。無論你怎麼做,我都愛你——我的心。”要與你的狂心和解而非對抗,那是在極短時間內真正慈悲地放下的力量,心將不再狂暴,轉而溫順地站在你的面前,被你溫柔的正念輕輕地拍著:“做得好!心,做得好!”
克服捲土重來的障礙
經常有人問起,克服障礙後可以持續多久,如果克服了它們,是意味著從此永無憂患,還是隻限於禪修期間不受干擾?
事實是,你只是暫時地克服了它們。心非常敏銳且安定,你可以長時間專注於某件事,而且毫無嗔念,即使別人打你的頭,你也不生氣,你對於欲樂(例如xing愛)也不感興趣,這就是好的禪修結果。但過了一段時間(時間長短取決於禪修的深度與長度),障礙會再度返回。
這就像在拳擊場內,對手只是被擊倒而已。障礙只是暫時“失去知覺”,此後還是會捲土重來,並展開報復,但你至少知道該怎麼去克服它們。你返回禪那的次數越多(即克服障礙的次數越多),障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無力。接下來,你便要透過正覺正見,徹底克服那些虛弱的障礙。這是古老的成佛之道,當你完全克服障礙時,你便毫無困難地進入了禪那。
虹橋門戶網。
第23節:第三章 正念的特質(1)
第三章正念的特質
正念是實現成功禪修的要素之一,若未能充分了解與修習正念,你可能會在禪修中浪費很多時間。
設定守門人
正念不只是覺知或者完全意識到你身邊正在發生的事,它還會把覺知引向特定的領域,使你記得所受的教導並將之付諸實踐。在佛陀所用的譬喻中,正念就好像一個看守家門或城門的人。
請想象你是個富人,有守門人負責看護你所居住的豪宅。某天晚上,在出門去寺院禪修之前,你告訴守門人要保持警惕、慎防竊賊。結果返家時,你發現家裡遭竊了。
“我不是告訴你要保持警惕嗎?”你對守門人咆哮。“但我是有保持警惕啊!”守門人辯解道,“我警惕地看到竊賊入侵,還清楚地看到他們拿走了你的電視與音響,他們這樣進進出出好幾回。後來,我還全神貫注地觀察到他們搬走了你的古董傢俱與珍貴珠寶。”
對於這種解釋,你會滿意嗎?換成是聰明的守門人,他會明白自己的工作不只是單純地留意而已,還必須記得指示並努力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