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葉子,而是整個世界,此時你將會了解正念的力量。
觀察葉子時,你能看清上面有很多精細的紋理,但你若偏離主題,想到晚餐要吃什麼時,就無法繼續深入洞見這片葉子了。你可能會感到昏沉,或開始擔心:“有人正在注意我嗎?他們會不會覺得我有點奇怪?”此時持續觀察的魔力就被瓦解了。然而,若能持續觀察,你將會驚訝於自己得到的洞見。
假如你修習禪那,努力讓正念長時間維持在某個物件上,並不斷增強這種能力,那麼你將能洞見事物的本質——如果你希望親自發現諸法的深奧實相,而非依賴書本或老師,這就是你尋獲諸法實相的方法。若能持續觀察你的心並潛入它,你將會發現一個裝有稀世珍寶的寶盒,我們稱之為“深觀”。
▲虹橋▲書吧▲BOOK。▲
第27節:第三章 正念的特質(5)
總而言之,創造正念之道的關鍵在於:明白什麼是正念,它應該如何增強,尤其是該如何在每個禪修階段安立正念。你需要給你的守門人下達清楚的指示,讓他知道該做什麼,然後你就只管坐在一旁觀察他自行工作吧。
正念的層次
禪修中最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就是:當你增強正念時,會發現它有不同的層次。對於智慧而言,平常的正念太過晦暗、無用,敏銳度不高且沒什麼力量。當你的禪修取得進步時,正念會變得越來越敏銳、強大。換言之,當你能持續專注於極細微的領域時,正念也將變得非常明亮、強大、靈敏而銳利。
有時,禪修者會遇到失去覺知物件的情況,例如以呼吸為物件,就可能忽然覺知不到呼吸。其實那是呼吸變得極細且微妙,而此時正念依然太粗糙,跟不上呼吸變化的進度。這時,你應該返回上一個修習階段。這種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尤其是在第四階段“持續專注地覺知呼吸”上更易發生。
有時呼吸消失且出現禪相,但你卻無法維持禪相,這是因為維持禪相所需要的正念必須非常精細,而此時的你尚未擁有那樣的力道,因此你必須返回禪相出現之前的第五階段,即“持續專注地覺知‘美麗的呼吸’”。你必須學習如何持續專注於較粗糙的禪修物件,之後才有能力面對更精細的禪相。
在這些相續的禪修階段中,正念將層層提升,後一階遠比前一階更靈敏、更銳利。以正念持守禪相所需的技巧,就如同外科醫生進行腦部手術一樣精細,而在第三階段持守呼吸的技巧則像在削馬鈴薯皮。細微程度不同,需要的精巧度也不同,若直接從削馬鈴薯皮進階到做腦部手術,一定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同理,若禪修物件太快從呼吸進階到禪相,就很容易找不到覺知物件。
在精進修行時,你能體驗到靜默的正念,那是完全專注於某件事、非常清晰又敏銳的正念,佛陀說這已經達到第四個禪修階段的高峰,是正念的頂點。此時的你心靈澄澈且靜默,並已透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瞭解到正念的能耐,也會明白無需體驗禪那即可覺悟的想法是多麼可笑。你將明白,到達覺悟需要怎樣的正念層次。
日常生活中的念是一回事,而禪定中的念又是另一回事。不同的念有不同的力量,細微與穿透程度也不同,就如同有各種型別的刀子:有鈍刀和鋒利的刀子,有用來削馬鈴薯皮的刀子,也有手術用的解剖刀。
因此,請培養一種敏銳而又強大的正念,用來深入挖掘心的本質,並發現無常、痛苦和無我的美麗寶藏。
有些人可能會抗議:痛苦怎麼可能是寶藏呢?無常與無我又怎麼可能是寶?這些人是想發現一些看起來相當炫目的寶藏,例如美、超越、宇宙意識或一切存在的本質,這正是他們找不到真正寶藏的原因,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
本書精華已連載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