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2 / 3)

小說:金薔薇 作者:鼕鼕

事實上,多種形式的蘇俄文藝都與《金薔薇》的情味相通,並對中國人都發生了深刻的文化和藝術心理影響。不僅僅是劉小楓這一代人深受俄羅斯思想的薰陶,他們的前輩以及後面的幾茬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對《金薔薇》式的愛與鍾情抱有嚮往。

比如“蘇聯歌曲”的傳唱,魅力歷久不衰,其中一部分已經經典化,出入於與我們的心境相融的一個個瞬間。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它們的某個樂段某句歌詞會忽然在心中響起,並脫口而出。隨著年代更迭,流行的歌單中幾乎已不太容易找到《讓我們舉杯》、《共青團員之歌》等合唱歌曲。經常在演唱會上由藝術家表演和被大眾無數次卡拉OK的,是懷戀滄桑的老歌《三套車》,抒發愛的忠誠的《小路》,表露對戀人猶豫又由衷思慕的《紅莓花兒開》、《山楂樹》、《紡織姑娘》等等。特別是傳達依依惜別的無限惆悵和殷殷祝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簡直就是《金薔薇》愛感的音樂化的縮微……主角是巴烏斯托夫斯基,是安徒生,是你,是我,是童話之夜的天使之歌,是人間可觸可感的相互照拂,是夜涼,是內熱,是心疼……

我更想說的是,《金薔薇》是向全世界存有善意的人群演奏的手風琴曲。風,掠過草尖、樹梢和水波,被吸進手風琴寬敞的胸腔,經由巴烏斯托夫斯基音樂魔法師一樣的手指,音簧顫動著篩出體貼的風聲,再拂過我們的溼潤的雙眼,在柔和地擊中我們的耳鼓的時刻,分明已經揪住了我們溫熱的心腸。

手風琴的旋律傳過來,《金薔薇》的書頁彷彿被風之手輕輕捻開,錫制的墨水瓶也努著嘴吹起了口哨。時間在精神王國裡遇到了知音,也在駐足,凝神,傾聽。壁爐的炭火伴著伏特加的香味;巴烏斯托夫斯基微笑著……“童話落在紙上的時辰終於到了。”

作者簡介

帕烏斯托夫斯基(1892~1968),蘇聯俄羅斯作家。1892年生於莫斯科。他的父親是鐵路統計員。祖父是扎波羅熱哥薩克,祖母是土耳其人。

他在《小傳》中說:“我的祖父是個和藹可親的藍眼睛的老人。他總是用嗄啞的男高音唱古老的歌謠和哥薩克小曲,經常給我們講‘往昔生活中發生過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異常動聽的故事。

“我父親所從事的職業要求他頭腦清醒地對待一切事情,可他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幻想家。他受不了任何勞累和操心的事。所以他在親友中是個出名的意志不堅的懶散的人,而且還是個空想家。用我祖母的話說,他是個‘根本不配娶妻生子’的人。顯然,他有了這種性格是不可能在一個地方久居的。

“我母親是個糖廠職員的女兒,性格嚴峻,處事專斷。她一生都‘固執己見’,尤其是在子女教育問題上。

“我們家人口很多,大家都喜歡藝術。家裡常常唱歌、彈琴,全家都醉心於藝術。”

由此不難看出,作家自小就受到藝術的薰陶。他在進入基輔古典中學就讀後,在文學、歷史、心理學教師的諄諄誘導下,愛上了文學,並在這方面受到了系統的教育。他的同學中就有好幾位後來成為名噪蘇聯文壇和藝壇的人物,如以《屠爾賓一家的日子》一劇和長篇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馳名國內外的作家布林加科夫,以及導演別爾森涅夫和作曲家利裡多森斯基等。

他念到中學六年級時,家境日趨貧困。他只能靠給人補習功課掙錢餬口和交學費。

1911年,亦即他在中學的最後一年,寫了第一篇小說《在水上》,發表在基輔的文學雜誌《火光》上。從此他便立志當一名作家。

1912年,他考入基輔大學自然歷史系。寒假和暑假則當家庭教師。1914年轉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

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中途輟學,當了電車司機。後又志願參加列車擔架隊和救護隊。自1915年秋天起,他先後在布良斯克冶金工廠、新羅西斯克工廠、塔幹羅克鍋爐廠當工人,後又去亞速海漁業合作社當漁業工人,並在那裡寫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想家》。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後,他返回莫斯科擔任記者。十月革命後,仍留報社工作,常常列席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曾多次聽到列寧的演說。後來他去基輔參加了紅軍。

由紅軍復員後,他一度在敖德薩的《海員報》工作。與他同事的有後來成為著名作家和詩人的卡塔耶夫、伊裡夫、巴別爾、巴格里茨基等人。離開《海員報》後,他在塔斯社前身羅斯塔斯社擔任編輯。

帕烏斯托夫斯基和他父親一樣,性好流浪,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