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也許就是這把火燒起了他“焚書坑儒”決心。在他的身後,長子扶蘇和次子胡亥的爭鬥更是抱薪救火,殺死愛子扶蘇和愛將蒙恬,實際上就是對皇家統治力量的最大一次打擊。而且在他死後兩個月內胡亥封鎖訊息,更加引起其他人對皇室秘密的窺視,尤其是趙高獨掌政權後,他的野心更加造成秦帝國的瓦解。
六、封建專制體系尚未完成,嚴苛的勞役制度從奴隸制國家繼承下來,造成國家不安定因素,也是導致秦帝國滅亡的導火索。秦王嬴政自公元前246年繼承秦國的統治權力以來,他實際上還生活在奴隸主張控國家政權的背景中,雖然當時秦國的政治態度是法制,並且已經形成了必要取代奴隸主貴族的勢力,但畢竟新興勢力還很脆弱。在生產力沒有達到的情況下,從戰國末期繼承過來的奴隸制的勞役制度為秦帝國表面的繁榮造成假象。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的12年的統治中,他曾經六次興全國之力進行北狩東巡,這無疑給剛建立的國家財政和勞力造成巨大損失。其實,秦始皇修建的長城並沒有多少,他只是把六國的長城連線起來,向西延伸到臨洮,東面的長城還是六國的基礎,但是這個防禦性工事並沒有引起全國人民的贊成,這是由於秦國的戰鬥力能消滅其他六國,民眾們便認為他的軍事力量足以與北方遊牧民族抗衡,但這中間的苦楚只有完成這一個統一夢想的秦始皇贏政一個人知道。除了修建連線北方的長城外,他還主持修建了不適合進行農業生產的南越城,這無疑也是被民眾不願意負擔的額外勞役。還有就是修建巨無霸的宮殿——阿旁宮,這個巨無霸工程有多大,史書上沒有記載,當然在秦滅亡後掌握史書紀錄的是孔子的徒子徒孫,他們只會給秦始皇的功績上抹上一道道陰影,根據司馬遷的描述,阿旁宮被項羽一把大火點燃後三個月才熄滅,這還是一個半拉子工程啊。
修建驪山陵墓。其實,驪山它本身不是一座山,在商朝中就有驪山的紀錄,驪山其實就是壅土堆砌起來的山,這樣工程需要多少人,秦始皇突然病死,在他死的時間驪山陵墓還未修好,據司馬遷的記錄一次就要徵集七十萬人。七十萬!這在剛經過戰火洗禮的國家當中是什麼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剛成立時擁有勞動人民四億,這是在生產力無法進行比擬的情況下。我想在秦帝國時期,在那種很原始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全國勞動人民也就不過四五百萬吧,再加上連年的戰火,就算剛建立的幾年與民休息,能恢復到五百萬就撐破天了,而為了修建一個寢陵,居然一次就徵集七十萬人!生產交給誰?老百姓的生活靠誰?
透過以上浩瀚的工程我們就不難得出結論:在秦帝國統一六國後,其實秦始皇本沒有與民休息,而是傾全國之力為自己挖掘了墳墓。
七、迷信。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全部封建帝國的通病。秦始皇雖然他執行的是法家思想,但法家理論還不成熟的時候,他妄圖透過長生不老來延續帝國的統治,造就了徐罘東行東瀛尋找靈丹妙藥,接受他的欺騙,還直接引發了咸陽方士斂財聚眾叛亂,產生了“焚書坑儒”的歷史悲劇。
說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其實我很同情秦始皇贏政,他作為中華民族歷史少有的一代又發展眼光的君主,但在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和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爭鬥中悄悄而去,為我們中華民族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因為他在國家統治上奉行的是改“禮治”為“法治”,這種幼稚的思想在戰國末期突然被用於治理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不服水土是很必然,就是現在,如果要推行“法治”而繞開“禮治”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我認為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殉道品,是供奉在祖宗祠堂裡的祭祀品而已。
秦帝國的十五年實際上就是殉道十五年。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後記
《羌笛劍鋒》從冬月初四開始構思,編寫寫作計劃和大綱,冬月初八開始上傳,總共歷時十七天終於可以收尾了。這次寫作實際新作只有七萬字左右,最後一章《殉道十五年》是我兩年前寫的一個文稿,當時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這一次大致修改了一下,也算是對秦帝國的一個總結和回顧。本來像這種在網路上放的東西沒有《後記》更好,可是我總覺得還有一些話要說說。
在這十七天的寫作裡,我實際上重新翻閱了書架上的各類著作,在我也是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這些著作有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左丘明著《左傳》(雖然作者無法考證,但是我還是沿用史學界通用的左丘明編寫,孔子修訂的說法)、司馬光主修《資治通鑑》、呂不韋主修《呂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