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墳嶺地底深處的儒道至寶,楊紀是懷著極大希望的。“空穴不來風”,刑長老言之鑿鑿,絕不僅僅是傳說那麼簡單。
文道時代早已遠去,所謂儒道至寶更是成為絕響。
萬墳嶺的傳說關係鐵冠派、琅琊郡、武者,普通人……,以及所有住在東部邊陲人的安危。
而且好不容易得到一個關於儒家寶物的訊息,楊紀絕不希望這僅僅只是另一個未經證實,子虛烏有的傳說。
楊紀長身站起,大步走到窗前,從夜隼身上取下信紙,展開之後細細的讀了起來。
史師的字跡一如往常的硬朗。方方正正,一絲不苟,一如長者教誨,諄諄眼前。
楊紀摒住呼吸,仔仔細細的看了起來。
史師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一開始問起了楊紀的學業情況。以及是否準備參加七月的文試。
然後才提及了楊紀最關心的萬墳嶺的儒道至寶傳說。
史師大半生都是帝都待著,留在琅琊郡的時間反而並不是很長。不過他一直有留意打探那些儒道先賢留下來的東西。
關於楊紀提及的萬墳嶺深處的儒家寶物傳說,史師自接到信起,就特別拜訪了幾位琅琊郡還存活的,雖然名聲不大,但資歷極老的儒生。
經過他的一再確認,最後終於確定了一件事情:
不論這件事情是真是假,至少有一件事情鐵冠派的長老沒有說錯。“萬墳嶺”埋藏有儒家至寶的傳說由來已久,並非始自現在。
早在史師之前。甚至大漢皇朝之前,就在琅琊郡的儒道師生就流傳著這種說法。
說是萬墳嶺是數個紀元的戰場之地,底下的冤氣極重,甚至上古文聖時代就是如此。
那些強大的文聖感知到了冤氣,也預見到了文聖時代之後,數個紀元的戰爭與毀滅,所以留下了一樣寶物,鎮壓冤魂。化解其中的戾氣。
在很早的時候,文聖時代破滅不久的時候。甚至還有儒師見過留下的那件寶物,並且還寫下來《筆記》為證。
而在本朝,琅琊郡也曾經有過修為精深帝師受到文氣吸引,感知到過萬墳嶺地下的文氣。
不過,不管是文生,還是帝師。在這個儒道沒落,文聖成為傳說的時代,都屬於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
萬墳嶺之中,就算有這件東西,那也不是普通的儒道弟子可以窺探的。
從這個角度。史師也無法證實萬墳嶺底下是不是真的有那件東西。
回信的最後,史師似乎也猜到了楊紀的一點心思。他倒也沒勸楊紀不要去,而是讓楊紀千萬慎重,三思而後行。
“看來萬墳嶺底下的那件東西十成之中,倒是有七八成的希望是真的了。”
楊紀讀完史師從平川城寄來的信,心中鬆了口氣,暗暗道。
文道雖然並不強大,但儒家卻是出了名的嚴謹,慎重,各種書藉、傳記、筆記、雜談……,非常的系統。
對於文化和知識的傳承極其的詳細。
像武道宗派還有門戶之見,還有經畫之迷,而且武學也並不向所有人開放。但是文道不同,所有的書藉,只要你能夠接觸到,那是全面開放的。
因此在傳承的詳細、完備方面絕非武道宗派可比。
書藉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偏差絕不可能太大。
史師雖然僅僅是肯定了有這個傳說,並沒有確定,那麼楊紀卻已經可以肯定,十有**,萬墳嶺的底下真有那麼一件東西。
只是楊紀暫時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而已。
“一成的可能就已經值得去試了,七八成的希望,萬墳嶺無論如何我都要去一趟。”
楊紀握著史師的回函,心中暗暗道。
趁著宗門的長老還沒有徵召,楊紀加緊修練。繼續《劍典》的第一重修練成功之後,楊紀的“本命法器”也終於全部練成。
楊紀的實力節節高升,在原本強大的基礎上再次拔高一截,增加不少。
“鐺!”
洪亮的鐘聲在群峰中迴盪,山頂的大殿裡,楊紀終於接到了宗門長老的徵召。
“楊紀,準備的如何了?”
楊紀再次見到了幾位長老。和幾天前相比,幾位長老看起來顯得憔悴了很多。
“弟子已經準備妥當,隨時可以出發。”
楊紀低著頭,恭敬道。
“很好。”
兩位長老點了點頭:
“本來你參加完武科舉,剛剛回來,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