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hiba,偷去吧,偷去吧,大家的偷去吧!人家會貪是人家有能耐,人家敢偷是人家敢賭博,人家能貪是人家有靠山,這,非現在的王木木能管得了的,只是,這些人貪的,其中發自國庫的錢,一半來自王木木的貢款,所以,王木木很是不爽!
關於這次西湖整治是用“以工代賑”的財務概念,王木木在前世的教育和閱讀中,早已根深蒂固。其中,一些文章這樣寫:“……杭州西湖蘇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詩人蘇軾(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憑著朝廷給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採用以工代賑的方法募民開湖;花了20多萬……”
“蘇軾把這些“度牒”換成了錢。錢不夠;蘇軾又寫字作畫義賣籌款;同時提出以工代賑;動員大家參與疏浚西湖工程……”
“作為杭州太守;他在全力對付饑荒和疾疫兩大災害的同時;還把疏浚西湖作為任內的首要任務。經過調查踏勘;蘇軾決定用“以工代賑”的……”
“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規模疏浚西湖的工程開工。蘇軾採用以工代賑的辦法;動員二十萬民夫下湖淘浚……”
“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規模疏浚西湖的工程開始了。沒有資金;蘇東坡把朝廷給他的一百道僧人的度牒;賣了一萬七千貫錢;並採用以工代賑的辦法……”等等等等,雖其中有些說法有出入,但有“以工代賑”卻是一致的。這裡,有說是以今日的“工”來代未來的“賑”的,有說是籌款不足以“以工代賑”來打補丁的,王木木眼下在現場,看得很清楚,這裡是前一種情況,想想其實也很簡單,你想,凡動水利者,皆農商良好,政府有餘資的非災荒年代,既然如此,無災無荒,哪能出來個“賑”的概念!
至於有說,這“以工代賑”是以今日的疏浚之工,給以籌款得來之的“錢”“糧”“度牒”算作“賑”,這更不可能!王木木所見如是,從事理的合理性看也是如此,那蘇軾在這西湖專案中,本來就資金缺乏,哪能輕易出手自已從朝廷籌來的款項吶?對於工程中的工程款,他也“按揭”了,他是用“以工代賑”來“按揭”的,是用明日的徭役用於今日的工程。不過,對於這個“賑”,王木木聯想到了度牒,覺得裡面似乎還有問題,但是,這個,暫且放一放,還待驗證。
其實,對比於明楊孟瑛的疏浚西湖的“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蘇軾這次的七萬七千貫實在是太貪墨了。你算一下,明人,在楊孟瑛的主持下,“為夫六百七十萬”,“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相當於每人次的人工為3。5文。而宋人七萬七千貫,20萬人,相當於每人次的人工為385文。宋明兩朝的勞務人工費其實是基本相當的,雖然宋比明富,但明在宋後,此消彼長,可視作兩朝的民工勞務薪資在同一層面上。而現在,蘇大人的工錢比揚大人的高出100多倍,還要拖個能欠薪的“以工代賑”的油瓶,這不是在騙朝廷嗎?騙百姓嗎?騙歷史嗎?騙你我嗎?
現在,現實的情況是蘇大人還嫌手頭資金缺少,所以,整個疏浚工程就偷懶堆出了個“蘇堤”。這“蘇堤”本非工程中計劃的標的,《乞開西湖狀》中就沒有。所以,當然的也不會有為這意外物配套的其它的設計和製作了,比如,蘇堤六橋!堤都沒在計劃內,橋又從何說起?皮之不存,毛焉能附?
說起蘇堤六橋,其實這也是看清這次西湖疏浚的真面目的一個角度。這次西湖疏浚,至此,工程支出,全是勞務費、人工費。一般,一個普通的建築專案、一項尋常的裝修改造工程、甚至於一般的裝置製造和鐵木勞作,其概算可以這樣粗估,就是“工料對半”。即,造一幢房子,10萬是材料費的話,人工費也約10萬(這裡計的是車間成本,不計土地費和各種契稅)。隨著不同專案的材料的賤貴,人工的難易,這“對半”還可打個50%。所以,一概的預算的人工與材料,都在25%對75%到75%對25%之間,特殊情況例外。眼下的西湖疏浚就是一個很特殊的情況,它的支出,幾乎是純勞務了。
在眼下這西湖疏浚中,湖泥在西湖中挪來移去的,不發生材料費,只發生勞務費。但是,如果要建六橋,則有材料費發生了。而且,那些石塊石板的採集、運送、搭建、雕琢,在這個年代,均需專業人士,非一般民工能勝任。這卻是現在的蘇大人心力、財力不想承受和無法承受的。這,就是眼下王木木只能看到一條實心的土墩,不能看到六橋的原因了。其實,這裡可以插一句,說修建蘇堤是為了南北岸的交通便利。呵啊,那麼一條實心的堆堤,把西湖一分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