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汪總的車也來了,我揉著腿,一瘸一拐地上了車。汪總問:”怎麼了?”我滿不在乎在說:“被腳踏車撞了一下。”汪總問:”一點小傷,沒事,快點去徐州吧。”
一路上,腿上的傷疼痛難忍,可能是傷到了骨頭,我硬忍著,不讓汪總他們看出來。臉上的汗一層一層地出,汪總還安慰我說:”天氣馬上就會轉晴的,天氣一熱,你的心情就會好的。”
誰知,我這路上一忍,更大的麻煩就來了。當天晚上,我的腿腫了起來,而且,頭也感到昏昏沉沉的。我的心一沉:我的天吶,要這節骨眼上,可千萬別鬧出什麼毛病出來呀。
辦完事一回到南京,我馬上去醫院檢查。醫生給我量了體溫,低燒。醫生說:”撞傷只是誘因,你前一段肯定疲勞過度,搞不好要大病一場,得趕快住院。”
這是4月28日的事,我以為住個把星期就可以出院了,沒想到”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一住就近兩個月。
在醫院裡,我一直處於發燒狀態。整日躺在病床上,看著外面陰雨霏霏,我的心情特別煩燥,頭腦裡甚至萌發了回珠海的念頭。但轉念又一想,如果回去了,不是意味著將前功盡棄、半途而廢嗎?
我還是應該堅持,完成今年市場上的任務。
所以,儘管我躺在床上,還是從各種渠道打聽安徽、江蘇市場上的變化。這一瞭解,我就在這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在病床上,聞到了一股濃濃的火藥味兒…從各處傳來的資訊都表明,一場空調大戰將不可避免。
“欲應天下之務,先審天下之勢,”通貨膨脹”這東西又一次從教科書上走下來,成為中國人的實際感受,那一年的通脹率為18%,是1988年以來的高峰,甚至有很多人擔心會不會發生像1988年那樣的擠兌銀行和搶購風暴,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也直接影響到了空調的生產和銷售。
從以下幾個方面,不出這場空調大戰的必然性:
從生產廠家這方面來說,那一年,由於空調市場上的形勢一片大好,競爭也空前激烈。全國的空調器生產流水線已有150多條,年生產能力達到500萬臺以上(後實際生產380萬臺),加上進口貨,將有700萬臺空調進入1994年度的市場,而市場需求據預測僅200萬臺左右(後實際銷售250萬臺)。空調廠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廣東、江蘇、浙江的生產能力排在前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與青島琴島海爾公司中,於1993年秋簽訂了合資興建三菱重工海爾(青島)空調機有限公司的協議。三菱乃日本空調業的霸主,此舉表明日本空調製造業已來中國搶灘。日本由於泡沫經濟崩潰造成普遍的不景氣,日元升值,產業調整,製造業越來越多地轉向海外設廠。以前,中國市場所見的外國空調除了進口貨就是俗調”水貨”的走私產品,”六五”期間,我國進口空調的數量比國產多;”七五”期間,進口數量有所下降;”八五”期間,作為進口配額產品,需進口許可證、關稅高達100%的空調,進口量繼續受到控制,市場價格居高不下,比國產空調價格高出80%甚至一倍,對國產空調來說衝擊力也就不那麼強烈。但合資廠出現後,合資產品肯定會將兩間的價格差縮短,眾空調廠家都感到了壓力。
所以,國內空調廠家無不在利用有限的時間拼命發展,況且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有的廠進口的空調器檢測實驗裝置,比國家測試中心還要齊全先進。1989年,有關部門抽查國產空調,合格率僅為54。2%。1993年夏季,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在市內大商場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作比較檢測,一些國產名優空調機質量已達到或超過了國外名牌的水平。格力、科龍(和格力差不多時間改名的順德產空調)榜上有名。
商家方面的情形也有變化,去年的空調大戰,使蘇寧那樣的專業空調經銷商隊伍壯大起來。
前面提過,空調與彩電、冰箱不同,它從工廠出來時只是一個半成品,要安裝好了以後才可以使用,還要跟蹤維護。過去,空呼叫戶主要是社會集團,其自身大多具備安裝維護的能力,不存在這方面的困難。如今進入千家萬戶,情況就不同了。各廠家年產量增大,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每一個城市設立經銷點、組建安裝維修隊伍,要耗大量的人力財力。專業空調經銷商出現之前,空調器基本上是在百貨公司、家電公司、醫療器械公司等地方出售,一般市民買了空調,就由商場委託當地的安裝工程隊上門為顧客安裝。但是,隨著空調銷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