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演變成一場外交危機。8月18日,安理會一致透過第664號決議,要求伊拉克不得采取任何危害外國公民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行動,允許外國公民立即撤離伊拉克和科威特,允許他們立即與他們國家駐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領事官員進行接觸,並要求伊拉克政府撤銷要外國關閉駐科外交使團的決定。
美國人坐不住了
8月25日,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透過了第665號決議,呼籲在海灣地區部署海軍力量的國家必要時採取與具體情況相稱的措施,以阻止出入伊拉克的船隻,並對其貨物和目的地進行核查,從而確保安理會關於對伊拉克實行貿易制裁的第661號決議得以實施;號召所有的成員國根據聯合國憲章的精神向要求幫助的有關國家提供援助,同時要求有關國家在執行本決議時協調行動。
1990年8月海灣危機爆發後到1991年1月海灣戰爭爆發前,這場危機一度處於軍事對峙階段。這是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與伊拉克的軍事對峙。
伊拉克以武力吞併科威特為美國染指海灣提供了良機。海灣危機爆發後,美國迅速作出反應,提出處理海灣危機的指導原則,即:伊拉克必須立即、無條件、全部從科威特撤軍;科威特合法政府必須恢復;美國一向致力於海灣的安全與穩定;美國決心保護美國公民的安全。與此同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邀請美國出兵海灣。
美國為確立其霸權主義的戰略需要,打著“主持正義,反對侵略”的旗號,決定出兵海灣。1990年8月,美國軍事當局制定了大規模出兵海灣的“沙漠盾牌”行動計劃,布什總統下令美軍第82空降師和一批戰鬥機首先進駐沙烏地阿拉伯,並牽頭組成多國部隊。
到1990年10月底,“沙漠盾牌”的第一階段即防禦階段的部署宣告完成。這時,美國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23萬人,其中地面部隊16萬人,裝備主戰坦克1000輛,海軍作戰艦隻80餘艘,空軍作戰飛機約450架。除美國和海灣6國軍隊外,多國部隊中其他向海灣地區派兵的國家達20多個,總兵力約9萬人,其中阿拉伯國家派兵萬人,其他西方國家派兵萬人。
1990年11月初,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實施“沙漠盾牌”第二階段即進攻準備階段計劃。到1991年1月,美國陸續向海灣地區調集53萬人的兵力,其中陸軍約30萬,坦克2500餘輛,裝甲車2000餘輛;海軍17餘萬人,其中海軍陸戰隊萬人,各種型別的艦艇120餘艘,艦載機450餘架,陸戰隊作戰飛機260架;空軍5萬餘人,各種型別作戰飛機約860架。阿拉伯國家的總兵力約20萬人,坦克1600輛,作戰飛機200架。其他西方國家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約6萬人,各種型別的艦隻60餘艘,作戰飛機200餘架。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形成明顯軍事優勢,具備了向伊拉克發動進攻的軍事能力。與此同時,多國部隊對伊拉克採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制裁、軍事上封鎖的手段,採取“以壓促變”的方針。
與此同時,伊拉克也強化種種應對措施。伊拉克加緊擴軍備戰,強化對科威特的佔領;抓和談旗幟,派員四處遊說;利用宗教招牌提出“聖戰”口號,利用阿以衝突和美國軍事介入在阿拉伯世界掀起反美浪潮,採取“以拖待變”的方針。伊拉克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形成軍事對峙。
在對峙階段,國際社會有關方面為爭取和平解決危機作出不懈努力。此一時期的各種調解活動非常頻繁,種種解決方案紛紛出籠,但都無濟於事。1990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第67 8號決議,規定伊拉克應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從科威特撤軍,否則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強迫它撤軍。1991年1月9日,美國和伊拉克兩國外長在日內瓦舉行會談,但因兩國立場相距甚遠,會談破裂。
伊拉克沒有按安理會第678號決議規定的日期從科威特撤軍,國際社會調解海灣危機對立雙方的努力均告失敗。1991年1月17日,震驚世界的海灣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歷時42天,因此,人們稱之為“六週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地面戰鬥歷時4天,計100小時,因此,人們又稱其為“100小時戰鬥”。
這場戰爭共分兩個階段。1991年1月17日至2月23日為第一階段,歷時38天,是空襲作戰階段。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等10國空軍參加了空襲作戰行動。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共動用2000多架作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