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低沉而有力:“同胞們!我父王腓力二世蒙難身亡,兇手已被處死,一小撮叛亂分子也得到了應有的下場。我受命於危難之時,一定不負眾望。我相信,在我的統治下,馬其頓將國泰民安,更加輝煌!”簡潔有力的幾句話,表達了亞歷山大的心聲。是的,他有能力,也一定能建設馬其頓美好的未來!
廣場上一片歡騰,雷鳴般的“萬歲”聲劃破天際,預示著短暫的惡夢已經結束,陽光燦爛的日子已經展現。正如同天神用手撥開雲霧,於是一切大放異彩。
這時,陽光明媚。亞歷山大國王高聲宣佈:“同胞們,我,亞歷山大,馬其頓人的國王,現在邀請你們和我一起觀看方陣兵的操練!”
主席臺上的托勒密將軍,年齡不足三十,軍齡卻有十多年。他從一開始就投奔在腓力二世麾下,摸爬滾打,身經百戰。他精通方陣戰術,推陳出新,他本人也由一名不見經傳的小卒漸漸成為嘉賓一面的指揮官。喀羅尼亞一役,亞歷山大慧眼識人才,托勒密與亞歷山大倆人配合作戰,大獲全勝,挫敗了不可一世的忒拜人的神聖營。
現在,托勒密將軍已成為馬其頓方陣兵的總指揮官,當亞歷山大國王宣佈之後,他接著喊道:“方陣兵將士注意,聽我號令,操練開始!”
托勒密從傳令兵手中接過被擦拭得閃閃發光的號角,用力吹起了各種音調。
方陣兵的操練設在廣場一側的一座山坡上,廣場上的群眾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由於地形狹窄,托勒密只指揮了兩個方陣約近千名士兵進行操練。隨著托勒密吹出不同的號角聲。兩大方陣計程車兵們散開、集中、擴充套件、轉變。就著地勢組成了不同的圖案和隊形。士兵們動作整齊,行動準確無誤,如同兩架運轉的機器。甚至連戰馬的佇列也無可指責,馬頭的擺動和跳躍竟也像有節奏一般。方陣的右翼是重灌騎兵,左翼是普通騎兵。右翼外側(或者是在左翼外側)是弓箭手和其他輕裝部隊。全部兵力的實際運用因地形不同而各異,通常左翼只是堅守陣地,中央作為右翼的堅強樞紐。右翼衝擊敵人的左翼,或者把敵人趕到中央地帶,受射手組成的長矛方陣殺傷,或趕到左翼受到騎兵長槍的衝刺。這種戰術叫做“盾牌一邊”。 。。
父與子(25)
方陣即使不是永遠成方形,至少也是成長方形的,但它並不是如史家所描述的那樣,只是一個僵化的隊形。它可以拉長散開形成包圍之勢,也可以收縮靠攏,以銅牆鐵壁突破敵陣。進攻時候,方陣的中央可以向前突出,形成楔形戰術,這種陣法最早是由忒拜名將伊巴密濃達創造的。包抄敵人的時候,中央方陣又可形成凹形。
如此變化多端的方陣戰術,令廣場上的賓客和百姓看得眼花繚亂,分不清哪些是步兵,哪些是騎兵。只聽腳步聲和著馬蹄聲,彷彿奔騰的江河,滾滾向前,川流不息,大地為之震撼。操練結束之後,方陣迅速撤出山坡,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杳無人跡的空曠原野和山丘。
在場的觀眾讚歎不已,主席臺上的賓客也是大開眼界,讚不絕口。亞歷山大激動不已,興奮地說:“我相信,馬其頓的軍隊是世界上一流的軍隊,我們將無敵於天下!”廣場內外歡聲雷動。如果說亞歷山大有幸從他父王那裡繼承下一個強大的王國,那麼他最大的幸運莫過於繼承了當時最好的一所軍事機構。他贏得了軍隊的效忠,因而也贏得了全馬其頓。亞歷山大在一片歡呼聲中被擁戴為馬其頓國王。同當年的腓力二世一樣,亞歷山大也是躊躇滿志。
登基儀式結束之後,亞歷山大決定立即出征。不過,他並沒有急於進軍赫勒斯滂海峽和準備渡海進入亞細亞,而是要揮師北上,掃蕩馬其頓北部和西部的叛亂地區,同時順便護送父王腓力二世的靈柩北上,亞歷山大打算把他安葬在上馬其頓的古都薩洛尼卡。這是腓力二世生前最喜歡的地方,當年腓力是以薩洛尼卡為根據地走出上馬其頓,進而統一全國的。首都的軍政事務交給安提柯和尼阿丘斯負責,亞歷山大十分放心,了卻了後顧之憂。第二天黎明時分,亞歷山大全副武裝,身披戰袍,跨上坐騎蒲斯飛路,率領他的百人衛隊以及兩萬名精銳騎兵和重灌步兵組成的軍團,以護送先王靈柩為名,悄悄離開了培拉城。
到達上馬其頓的薩洛尼卡城時,已是隆冬季節了。亞歷山大沿途不斷地*山民的起義和流民的*,掃蕩草寇,打擊貴族的囤積居奇,所以耽誤了行程。亞歷山大讓部隊進城休整,接著就吩咐占卜師阿底曼圖斯和他的兒子阿里斯坦德一起在城外勘察地形,為父王尋找一塊安葬之處。
薩洛尼卡城處於深山環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