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4 / 4)

年紀老了,又沒有道德學問,我以後對於養正院,也只可說“愛莫能助”了。

啊!與諸位同學談得時間也太久了,且用古人的詩來作臨別贈言。詩云:

□□□□□□□,①

萬事都從缺陷好。

吟到夕陽山外山,

古今誰免餘情繞。

①原詩為龔自珍《已亥雜詩》第272首: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缺陷好。

吟道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 想看書來

佛法大意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瞭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瞭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