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利息稅)計息的,比如把10萬元一直放在卡中,一年的活期利息是576元。如果將10萬元事先取出存為一年定期,按照(已扣除利息稅)的利率計算,一年的利息為1800元,兩者相差1224元。一年差1224元,十年就是12240元,二十年就是24480元。假設10萬元購買20年期的國債,按年利率4%(國債無利息稅)計息一年可得4000元,與活期利息相差3424元,20年相差68480元。再假設這10萬元投資的是企業債、股票、房產,不知還要相差多少?理財規劃中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手上應該留多少現金?其餘資金如何提高使用效率?”解決得好,就可以白白送你68480元甚至更多。與一家人勒緊褲帶省下幾個死錢相比,理財輕輕鬆鬆地幫助你解決三件大事,又不影響你的生活水平。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多跑一次銀行,從銀行卡中取出活期存款,辦一個手續變為定期存款或者國債。
人類社會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可以說是由過去的農業和製造業分別佔主體、製造業與金融業平分秋色的年代徹底進入金融佔主體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所有人――無論窮人還是富人每天都和金融產品、金融市場發生關係。中國老百姓隨著開放經濟的飛速發展,用短短的二十幾年就跨越了儲蓄期、投資期,直接邁向理財時代。沒有教育理財,不可能支付撫養孩子的高昂費用;沒有理財規劃,不可能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沒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單純依靠家庭成員的收入,不可能享有財務自由的富裕生活。進行理財規劃,就是獲得財務自由新生活的開始。
應當確立切實可行的理財目標 在進行理財規劃之前,我們必須為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理財目標。筆者經常碰到客戶提出這樣的理財目標:“你們是理財師,一定非常有本事。我有幾萬元,能不能幫我理成一個百萬富翁?”如果理財師有點石成金、一萬變一百萬的本事,也就不用透過幫別人進行理財規劃賺錢,只要每天自己替自己理就可以發財了。現在有很多提供股評服務的投資諮詢公司,標榜自己公司的分析師本事如何了得,所推薦的股票不是跑出“黑馬”就是“瘋牛”;漲停不稀奇,一年利潤翻番或者幾倍也是常有的事。然而,事實上客戶聽信推薦,買了就套,一割再割,大戶變中戶,中戶變散戶,然後上法院打官司的數不勝數。那些分析師不僅沒能像神一樣地預測未來,反而背上了“歪嘴”、“黑股評”的罵名。人本來就不是神,但總有人想做神;總有人千方百計要找神來膜拜。學過一點市場分析的人,自以為能像神一樣地預測未來,高拋低吸,賺得缽滿盆滿;不懂預測的人希望能夠找到“股神”,認為跟著“股神”操作就能發財。有造神與拜神的市場需求,才會有“黑股評”的存在。
五 關於理財規劃和教育理財的建議(2)
與一心想做神、標榜自己如神一樣準確的股評家不同,理財師是人不是神!理財師非常清楚地知道“預言未來是神的事情”,自己是人因而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作為人,理財師的職責就是認真仔細地分析客戶面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在市場中,經過比較研究相機挑選出就當前來講最好的產品。理財師還會仔細地研究歷史,概括出市場盛衰轉換階段規律性的特徵,以便在歷史重演時提示客戶市場盛極而衰的風險。
正因為理財師是人,理財規劃是由人進行的工作,所以不可能達到不切實際的目標。有幾萬元要讓理財師“理”成百萬富翁;希望交一點小錢作保險費,然後孩子畢業後萬一找不到工作,屆時每月可以到保險公司領取固定“工資”;或者交一點人壽險,既可以供自己養老,還希望讓保險公司給孩子發點現金,以便孩子不要來“啃老”。這類非份之想不是什麼理財目標,而是對理財師的無理要求。理財師是在市場已有的產品中找尋最好的產品,不可能自己發明產品;只有買賣雙方“雙贏”的金融產品才可能存在,那種利益一邊倒的金融產品,恐怕只有奢求者自己發明自己享用了。
心理承受力決定資產配置,導致理財方式的區別 有了切合實際的理財目標,再透過心理測試知曉自己的理財心理承受能力後,才能進行理財規劃。筆者認為,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恩曼的最大貢獻在於,糾正了過去傳統經濟學家用邏輯來推理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人之經濟行為的做法,揭示了人的心理因素影響人的經濟行為這一奧秘。他的研究更加符合人經濟行為的實際,更加合理地解釋了人為什麼總是做出“高買低賣”這種愚蠢的舉動。
丹尼爾·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