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恿稍闖煩觥�
為區別日後“九一八”時的“滿蒙舉事”,這段時期一系列的事件,被稱為第一次“滿蒙舉事”。這次“滿蒙舉事”雖然半途而廢,卻為日本日後的進一步侵華打下了基礎。事過不久,1917年2月至3月間,日本分別在赤峰、通化設立領事館。1918年6月,又乘機在鄭家屯設立了領事館。
。。
第一章 三場奇怪的戰爭·三個狼狽的軍閥(17)
日美協定·出兵西伯利亞
蘇聯革命的強烈震撼極大地鼓舞了在歐美大陸上無產階級鬥爭運動。一戰後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此起彼伏,使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既得利益者們,特別是一戰期間在交戰各方大發戰爭財之後,剛剛加入戰爭的美國資本勢力擴張,把蘇聯模式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視為最危險的“洪水猛獸”。
為應對洶湧而來的紅色浪潮,美國出乎日本當局意料地就日本侵佔滿蒙問題做出重大讓步。1917年11月2日,美國國務卿藍辛與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以互換照會的方式達成《藍辛-石井協定》。協定一方面宣稱要以中國的獨立、領土完整、門戶開放、工商業機會均等為前提,一方面表示:合眾國及日本國兩政府承認領土接近的國家間所產生之特殊關係。故合眾國政府承認日本國在中國享有特殊之利益,而與日本國領土接壤之處尤應如此。
雖然中國方面對此提出抗議,於11月9日通知日美兩國,中國不受該協定約束,但這個協定對日美關係的調整和兩國戰略重點的調整非常重要,並因此深刻影響到中國的內政外交。因為這個協議實際上反而使日本暫緩了已經啟動、即將大舉實施的侵華計劃,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已經被幾次“日俄密約”劃入沙俄勢力範圍的中國黑龍江北部的“北滿”地區和與之鄰近的俄國遠東西伯利亞地區。
十月革命後,反對蘇維埃政權、仇視無產階級革命的沙俄軍官、官僚、貴族、地主、資本家攜帶家眷成群結隊逃離蘇俄,從西伯利亞經中國東北竄入遠東的白俄有25萬人左右,其中謝米諾夫統率的白俄軍為一股重要武裝勢力。1918年,謝軍在赤塔被蘇俄紅軍擊退後,竄入中國東北邊境。
1917年12月,設在彼得堡的沙皇政府東清鐵路廳被蘇維埃政府封閉。東清鐵路局局長霍爾瓦特聯合謝米諾夫宣佈東清鐵路地區獨立,組織“遠東政府”,對中東鐵路實行“最高監督”,並招募原沙俄部隊和各路匪軍,同蘇維埃紅軍作戰。一時間,滿洲里地區成為反蘇維埃政權的重要盤踞地,當地人口也驟然上升到4萬多,其中俄國人有萬餘人,兵民龐雜,秩序混亂。
白匪不時沿中東鐵路大肆進行劫掠活動,而且組織匪徒向蘇維埃政權發動進攻,促使蘇俄政府不斷派兵追剿。雙方在東北的拉鋸戰對中國邊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威脅,治安狀況嚴重惡化。北洋軍閥政府對此深感頭疼。
1918年3月,黑龍江省中東鐵路臨時警備司令張煥相為維持邊境治安,派人與蘇俄紅軍代表在中蘇邊境的馬碟子會晤,阻止蘇俄紅軍為追擊白衛軍而進入中國境內。蘇俄紅軍代表答應了中國代表的要求,但又要求中國政府把謝米諾夫匪軍驅逐出境,或將其解除武裝。
幾經周折,中國東北地方當局解除了謝軍4000餘人的武裝。不久,在滿洲里、琿春一帶邊境地區活動的謝軍萬人也被解除武裝。在剿匪過程中,中國政府採取堵截、圍剿、驅逐的方針,將謝苗諾夫殘匪引至哈爾濱。
接著,張作霖當局又用武力,解除了謝米諾夫所屬白俄殘匪斯莫林、什立尼果夫等部近萬人的武裝。這樣,流竄到東北的白匪大都被解除武裝。【張作霖時代在這方面強於張學良時代!】
在中方與白俄政權和蘇維埃政權交涉期間,日本陸軍正策劃向遠東俄國領土出兵,作為佈局的手段,向中國提出共同防禦俄國的建議。
3月1日,北京政府成立督辦參戰事務處,段祺瑞任督辦。3月25日,駐日公使章宗祥與日外務省大臣交換《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草案。這個日中間的一個攻守盟約共12條;主要內容為:
中日採取共同防敵的行動;中國陸軍與日本陸軍共同向蘇聯後貝加爾州及黑龍州出兵;日軍在戰爭期間可以向滿蒙出兵和駐屯;日軍在中國境外作戰時,中國應派出軍隊聲援;作戰期間,兩國互相供給軍器、軍需品。此外,中國參戰軍的訓練可由日本的軍事教官擔任。另外還詳細規定:對後和黑龍州的行動,中國軍隊要服從日本司令官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