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小說:日常經濟學 作者:生在秋天

導言:日常經濟學(1)

乍看起來,本書和經濟學沒有太大關係。宏觀經濟學的關鍵主題,比如通貨膨脹、失業率、

利率、經常賬戶赤字,都是淺嘗輒止。但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本書講的是經濟學裡最根本的

東西—你和你的日常生活。經濟學往往從飛機的角度看待“經濟”,也就是從上往下“鳥瞰”,這

樣一來,經濟制度的輪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棲居的人卻變得如螻蟻一般大小。本書反其

道而行之,從下往上看,於是人恢復了正常大小,研究的主題也變成了人與“制度”的相互影

響。 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稱經濟學是研究人類日常交易活動的科目。美國經濟學家赫布?斯坦(Herb

Stein)亦曾給國民生產總值下過一個著名的定義,說是10億人早晨起來去工作,之後就有了

GDP。本書的重點,就是這種“日常經濟學”:工作,閒暇與時間不夠用,家庭和家務事,購物

與節約,母親和孩子,孩子和教育,以及幸福和可能對幸福造成威脅的東西—犯罪、徵稅、健

康和衰老。這些東西瑣碎、平凡、不重要?顯然不是。它們就是生活。它們支配著我們的工

作時間,它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收入之源,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消費之途。把宏觀經濟打碎,

剩下的就是這些瑣事。而且,它們的運轉情況不妙。

經濟學講究平衡,可我們不少人都發現自己的生活失了衡。不能叫我們感到滿足的事情—如經

濟學家所說,這叫做不能帶來持久“效

用”—我們越做越多;能令我們感到滿足的事情,我們卻越做越少。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往往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要什麼對自己最好;另一部分原因,是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事

情,並沒給商家帶來多少牟利的機會。是以,我們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不斷的衝突當中—竭力

免受苛求上司的責難,不遭自私買賣的誘騙。

所以本書要完成一個—或兩個—任務。首先,幫助你理解身邊的經濟如何運作,它如何改變,

如何衝擊著你的行動自由;同時,還要曝光宣傳的嘴臉,揭露錯誤的傳統智慧,戳穿騙局與

幻想,突破並不真實的表面限制。其次,做經濟學應該做的事情:幫助你實現效用的最大化

不要受時尚和當代成規的哄騙。控制你的生活,行事主動,不當受害者,少做不能叫你滿足

的事,多做能帶給你滿足的事。這是一本自我救助的書嗎?當然是。

你知道,我爹他是個傳教士—一名基督教救世軍牧師。他有好多勸世的話,這個缺點,不幸遺

傳到我身上。我在《悉尼晨鋒報》幹了30多年經濟記者,最近又轉到墨爾本《時代報》,本

書取材於我多年來寫的專欄,集結了我想說的大部分勸世之語。這些專欄是想要表達什麼內

容呢?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不妨繼續讀下去。

這麼多年來堅持寫作,多虧了我對世界一貫的好奇心和按捺不住的衝動—一發現什麼東西,總

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訴讀者。對人們如何行事的研究—是什麼使得人們去做這樣那樣的事情—總

叫我著迷,而且我的焦點,總放在日常瑣事上。世界在改變—變化速度或許比歷史上大多數時

代都更快,變化範圍也越來越廣—但有時候,由於距離太近,這些變化我們一時反倒難以看清

。最先注意到這些變化,並最先對其意義做出判斷,乃是記者的特權。

當然了,30多年來,我的觀點也在變—對自己身為評論員的職責所在,我的看法同樣在變。多

年來,在揭示經濟學神秘外衣的過程中,我以為自己不光要向讀者解釋傳統的經濟學,還要

說服他們經濟理性主義的好處所在。然而,我越是瞭解經濟學,就越發意識到它的侷限性。

所以近年來,我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為讀者們提供經濟評論—就好像對戲劇挑三揀四的評論家,

既要指明它的強項,亦要點破它的弱點。我首先是個記者,記者的天職是忠於讀者,而非忠

於經濟學專業。

之後各章,你將發現傳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