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向東打,在適當時機再向西攻。第五兵團在簡陽以西攻擊前進,奇Qisuu書網十八兵團在簡陽以東攻擊前進。兩個兵團應互相聯絡。各兵團部署限二十二日十八時以前準備好,二十四日拂曉前開始行動。”
羅列所說的“過去的計劃”,又是怎樣的呢?
原來當時胡宗南的所謂“成都保衛戰”有三個腹案,其大要如下:
對敵情的判斷:
敵第二野戰軍劉伯承所部雖號稱數十萬,年來補充,都是強拉各地的農民和部分老弱俘虜,且經我各友軍之打擊,受創頗重,自重慶得手後,繼續北向成都,為勢雖屬猖撅,但實力已經不強。
第一野戰軍賀龍所部約十餘萬,由西北南下,以威脅我之側背,期收腹背夾擊之效,為其主要之企圖,然長途跋涉,已經疲乏不堪。
對敵作戰計劃:
第一案:以現有之兵力,採取以守為主,佔領優勢地形,發揚我軍火力,於敵攻勢受挫時,轉守為攻,出擊取勝。
對於第一案,總部討論結果;認為既是內線作戰,又是被動,極易挫傷士氣;且糧彈無來源,援兵又告斷絕,不宜採取以守為主。
第二案:以現有兵力,攻守兼備,重創敵人。確保成都,劃分兵團戰鬥地區,控制強大預備隊,構築強固工事陣地,使來犯之敵到處碰壁,並以攻為守,促敵受創致敗。
對於第二案,總部討論結果,認為目前情況是敵情囂張,又加敵眾我寡,攻則易折,守則易衰,不宜採取攻守兼備之策。
第三案:為便於我軍爾後能繼續作戰,保持主力,避免膠著,實行背進,決心犧牲一部以救全大局為著眼。即以兩個兵團(羅廣文的第二五兵團和陳克非的第二十兵團)向敵後(重慶)乘虛挺進,以吸引敵主力回頭,確保我軍主力向西康背進之安全。
對於第三案:總部討論結果,認為趁敵第一野戰軍之主力尚未到達,目前尚未形成緊密合圍,第二野戰軍後方空虛,如以兩個兵團大膽東向,是出敵意表,定可長驅直人,促使敵第二野戰軍之主力不能不回頭,而達到我軍主力安全向西康背進之目的,是為策之上者。
這三個腹案,第一、第二兩個都不過是表面上的陪襯,其實胡宗南的想法只有第三案;蔣介石的想法也只有第三案,這從他“召見”李振時的談話便可說明。這個第三案,也就是羅列口中的“撾去的計劃”。現在之所謂“修正”,不過是想先向東打一打,作個假象,然後西逃罷了。東攻只是佯動,西逃才是目的。
在胡宗南於新津召開緊急會議的前一天,資陽、簡陽方面已發現解放軍的訊息。由於軍情緊急,起伏於胡軍內部的名種醞釀,也隨之而緊急了!
上面已簡要他說過裴昌會的第七兵團和李振的十八兵團方面的情況,現在再說說二十兵團陳克非方面的情況。
陳克非自從十二月四日受過蔣介石“召見”之後,在短短的半個月內,思想上已發生過幾度變化。最初,他見過蔣介石後,再去見顧祝同,顧照蔣的指示,把有關收容調整宋濂所部的八個命令交給了他,並要他“仰體總統意旨,克服困難,奮發圖強”。當時,陳克非也頗想“振作一番,力挽危局”。到了十日左右,那些零零碎碎的隊伍陸續到達,但是亂麻一團,他想收容調整,只是弄不出頭緒。真個是不講收容猶自可,講到收容事更難。因此,他於十二日上午,又到成都軍校去,想向蔣介石面陳底細。豈料那位“不完成建國大業決不罷休”的“總統”,已於四日前逃往臺灣去了。
陳克非只好去找顧祝同。
顧問:“這幾天來,你們部隊的情況怎樣?”
陳說:“今天我到總長這裡來,就是要報告這個情況的。十二月七、八、九、十這幾天到達的部隊,據派出去的聯絡人員和各軍、師的實力調查報告,計有第二軍的直屬部隊,三個新兵補充團;第十五軍的司令部,和二四三師;第七十九軍的殘部,亦陸續到達成鬱附近。據報他們有向劉文輝方面活動的情況。第一一八軍約共三千餘人。第一二二軍約一個團,隨第十五軍行動。以上這些部隊,已到達成都古西和鄲縣附近地區,休整待命。其餘各部尚未取得聯絡。”
顧說:“未取得聯絡的部隊,雖屬不易聯絡上,但仍應多方設法。已到達的部隊,應迅速著手調整。”說到這裡,顧停頓了一下,像考慮什麼似的,然後接著說:“為了保衛成都打個好仗,“勝於一而敗於二三,乃是古之名訓,因此已決定將所有在川的部隊,統歸胡宗南指揮,已分令各部遵照,望剋日向他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