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主客體間的“共鳴”。這在中國盆景藝術的創作中也有著異曲同工的作法,那就是盆景的題名作法。這也是中國盆景的特徵之一,傳統的說法是盆景要具備四要素,那就是一景二盆三托架四題名。記得去年那次與美國盆栽協會副會長愛德華先生的座談嗎?”劉曉答道:“記得,在溫泉盆景園。”餘老說罷,後退一步坐在靠椅上,靜觀眼前充滿雅趣的景觀,默想著那次中美盆景界文化交流活動的情景。 。。
十九
那是三年前,北京的盆景藝術研究會在位於北京西山的溫泉盆景基地,邀請美國盆栽協會開展盆景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美方來的是該會的副會長保羅愛德華先生,會上用他在演講間用自備的幻燈機連續放映了許多美國同仁盆景創作技藝的畫面,包括一些新的製作方法和專用於盆景修剪、縛扎的電動工具等等,盡是些令在座各位中國同仁從未見過甚至未聽說過的新工具新技藝。幻燈的畫面與隨同來的中國農大楊教授翻譯的講演內容,坐滿一屋的北京同行大大開闊了眼界,無不對美國同仁先進的科技手段羨慕不己。面對投影在白牆壁上一張張盆栽佳作幻燈片,一片驚詫興奮中對歐美盆栽的作品與技藝,有種刮目相看的感動。意料不及的技藝與先進的裝置讓他們深受啟發,卻又因此自愧了許多,於是會上少了交流話題。眼見自己同仁的缺乏自信表現,為活躍會場餘老雖心知肚明卻故意擺出一幅不甚理解的樣子,滿臉誠懇地向自信且自得的保羅先生髮問:“我們中國盆景講究意境,作品大都有題名,不知美國的盆景人是否題名?”胖胖的愛德華先生聽罷楊教授翻譯的話後,一臉誠懇地說:“你們中國盆景創作有種在作品體現哲學思想的傾向,總要想表達某種思想,某個觀念,而我們的盆景只要是覺得好看就行,所以不題名。”這段關於題名的對話,至今令餘啟明難忘,因為他當時心裡很明白:自己這種違心地的故弄玄虛作法是有些狡猾了,讓一向作事誠實的他急迫中做了件明知故問的小把戲,競管是為防冷場的救場行為,還是讓他至今難抹去這段自覺難堪的記憶。
熟知中國盆景文化史和盆景傳播歷史的餘啟明,諳練中西方盆景、盆栽藝術的真諦。面對現實他深刻地認識到:從現行的“盆景”與“盆栽”稱謂,到文化理念,到藝術理論,到創作技藝,中國盆景與歐美盆栽應該講現階段還屬牛蹄子兩劈著的。原因也簡單就像中國京劇的臉譜與西方國家節日戴的面具,一個每筆畫每種色彩都有講有說頭,而面具就是你所看的或大鼻子或米老鼠的樣子,全然不同的理論。盆中的造型樹樁,同屬於中國傳統藝術寫意體系,其獨特的散點透視原理為西方所不明瞭的。從盆景文化歷史學知識,從國際間文化交流的話動中,他很清楚:多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對外交流得太少了,介紹的太少了。我們的許多東西很難讓西方人一下子理解,就好比中國的盆景題名作法,它是從表意的漢字昇華出來的,作為盆景的藝術元素和藝術語言,實為一種中國傳統藝術共有的文化現象。這種創作方法與形式在中國的各文化藝術中都有表現例如:在古典園林中表現為建築物各處懸掛的“額”或“匾”;在中國字畫中表現為“題”或“跋”;有著烘托意境並借題言情明志和溝通審美主客體間聯絡的作用,並且帶有明顯的教化功能,讓讀者從中感悟作品的寓意,引領欣賞者和創作者進入美的境界;這些藝術門類意欲表達的文化內涵,要求西方人理解甚至運用起來,可謂難矣。因為簡單幾個甚至僅一個漢字的盆景題名對於習慣拼音文字的他們就要首先理解中國文字,理解象形表意的漢字,瞭解眾多的成語故事和典故,因為唯有這樣的交流才是平等意義上的交流了。
在歐美等國家,盆景被稱之為盆栽的是懂行的業內人或知識淵博者,更有眾多對盆景不熟悉的普通人對盆栽也僅僅是被理解和稱之為:“小老樹”,一種長不大、長不高卻老態龍鍾的盆中栽種的樹,其實這種認識很自然也準確,而且這名稱倒也怪形象的。這沒啥辦法,要實現不同文化理念,不同審美觀念在藝術上的平等交流,唯有向世界範圍強勢推介中國文化,唯有讓世界瞭解什麼是原創性的中國盆景,向世人推介真正體現中國本原文化,本原哲學,強調其藝術性特質的傳統盆景。但是這需要很長甚至是漫長的時間,更需要耐心。
因為他太清楚太瞭解文化傳播的規律,聯想到世界聞名的中國陶瓷藝術,那是幹餘年的文化、貿易的交易、交流,才令世界各地域的人們對陶瓷器物有著大致相同的認知,培養著對陶瓷藝術大致相同的美感,才有了也才能讓無論國人、世人今天面對一件陶瓷器具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