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4)

小說:"樹供"的傳說 作者:垃圾王

。這時他忽然憶起餘老在蘇州出租汽車上的耶揄得他不輕的那句話:“我倒真希望我們家的院牆上什麼時候也寫個圓圈內的拆字,第二天我就搬出去”。回憶起的話題,倒讓劉曉想到一個他從前從未思考過的念頭:我確實真的想念小時候的老北京那種恬靜與平和的街道、衚衕、方方的院子、青磚灰瓦的房子;那種各家各戶有個事或有點新鮮物的相互送吃送喝的鄰里串門的生活;劉曉明白:他的這種揮之不去的懷舊情緒,實質上是在對老北京城固有城市文化,傳統人文精神的一種守望情結,難道是我過份地考慮珍稀自己的感受了嗎?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嗎?劉曉在認真地反問自己,拷打著良心般地在自問自責。

每每望著不斷減少的舊居民區,真真讓他有股痛心疾首的難過:真的不能再拆了,沒了滿城縱橫交錯的大小衚衕,沒了青磚灰瓦坡頂的平房,那就讓後人找不到北京城歷史的痕跡,誰都該明白斷層的文化現象將阻斷人類文明的傳承!那後果是沒了根基,沒有依靠……可能會……劉曉此刻不知怎麼地聯想到在上世紀中期,關於北京城拆除清城牆時的那段悽楚傳說,據說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古建築學科教授梁思成先生,也是清時著名志士梁啟超之子,在當時就跪哭在城牆上,試圖以身挽救北京城牆古蹟的故事。劉曉清楚地記得:當初讀到那段記述粱思成為拆城城大慟心碎而發出:“拆一座城樓,如割去我一塊肉;扒一段城牆,像剝去我一層皮”的報告文學時,劉曉心中充滿了感動,切膚的感受,陣陣發顫心悸令他淚水盈框,不知覺地順著面頰淌下。

劉曉習慣的跳躍性思維方式和心存少年壯志未酬的情懷,讓他多少沾染了些英雄情結。讓一向自以為是的他,能自覺地換個角度,去設身處地地為了社會的利益來否定自己,憂患的念頭湧上心中,令他懇切自責地反問:那麼如果讓我重回到平房去住,要上公廁,冬天要生煤火……我願意回去嗎?回答是否定的。他很客觀地在心中模擬出自己坐在自家樓上推窗觀平房居民區,眺望遠處橫的豎的寬的窄的聯成一片的屋頂和由街道、衚衕構成的四通八達衡平豎直交通網路景觀時的那種愜意。但他理性地將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剝離開,他從自己的行為看出這作為實在是一種旁觀者甚至觀眾的心態,一種獨善其身超脫現實的心態,只是在自我欣賞,並以那種單純個人觀景的感受,自以為是一種心存捍衛傳統的衛土情結。觀望著在自己內心難以割捨的那份對北京城歷史舊貌留戀的那份情與景,而對仍然在那裡居住生活著的人們而言,實際上他何已經成為觀賞者眼裡充當古城風貌憧憬中的“生活演員”,他們的心境與境遇,其實自已卻並不多想知道。他們有著改變現在生活的強烈渴望,享受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需求和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回憶起曾在古城風貌和古民居儲存完好的後海、什剎海風景區內的衚衕、街道里,見過不少貼在院門上的告示:本院為住宅,謝絕參觀的字樣。表達著不願被打攏,更不願成為被當成景觀守望者的形象被人們關注,如觀戲或如尋覓歷史人物般地被遊人觀看,供遊人拍照,想到這裡,劉曉回想並回味起餘老初進蘇州時,因拆遷話題曾經說過的那句讓劉曉印象極深的犟勁話,他明白:他真的誤會了或浮淺地讀解了餘老的企望,他突然覺得有一種負疚感,競管是瞬間而過,卻擾得他的心境一下變得如同戶外不晴不陰的混混濁濁的天空。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四十

劉曉絕對是個從家門到校門、由學校門再到單位門的千千萬萬個北京青年人 “三門青年” 中的一員,簡單的生活閱歷和巨大的社會變革,令他們往往很難把握自已的一切,特別是情感世界。劉曉自小時候曾經有過的生活片段和老輩人傳統意識的遺傳或影響,在他留下不能抹去的印象。今天現代生活的各種新元素和新方式在他的生活中、意識裡,不斷地摻合、擾動。令他時時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思想衝突和情感糾葛。雖說談不上有什麼具體的會令人不安的苦惱事,卻也時不時地有一股股無名的憂患感襲上心頭,令他陷入不能自撥的鬱悶境界。有時望著望著眼前的生活情景,往往因為一箇舊事、舊景的閃念,會讓他眼前頓時失去了事物原有的色彩與情趣,更有種百無聊賴的感覺讓他犯呆。就如他與餘老在蘇州名勝光福觀景時,面對風光秀美的山山水水讓他*興奮不已。可當他瞥見在太湖沿岸不少處,已建成或正在建的一片片別墅群時,將本是水岸相連的臨水區域卻闢為別墅封閉地區,割據了原本人人可以親水的水岸地域,令遊人不能走向水岸,走近湖畔,更不能親水、戲水。他腦立即湧上一股難以抑制的憤慨,一股憤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