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隻什麼怪物?
Shirley楊說:“可能是種已經滅絕的昆蟲,在史前的世界裡,才有這麼大的蟲子,不過現在還不太好做判斷,咱們再瞧瞧。”
我們順著巨蟲的身體向後走,想看看它從頭到尾究竟有多長,單是這一身龍鱗青銅重甲,就需要多少青銅,不能不令人稱奇。不料走到葫蘆洞山壁的盡頭,發現這隻巨蟲沒有尾巴,或者說是它的尾巴已經石化了,與葫蘆洞的紅色岩石成為了一體,根本無法區分哪一部分是蟲軀,哪一部分是石頭。
胖子用槍口在那巨型怪蟲的身體上戳了幾下:“剛才硬如鋼板,子彈都射不穿,現在卻軟得像松毛蟲,似乎還沒死透。我看咱們也甭問青紅皂白,再從它嘴裡塞進些炸藥,把這東西送上西天,也好出一口心中的惡氣。”
Shirley楊說:“怕沒那麼簡單,憑咱們的裝備,眼下根本不可能徹底殺死它,好在它現在已經沒有威脅了。這大概是隻擁有類似於太陽女神螺那種罕見輪狀神經結構的蜮蜋長蟲,除了改變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很難找到殺死它的辦法。”
這種蜮蜋長蟲的祖先可以追溯至幾億年前的寒武紀,無脊椎動物起源之時,當時生物還處在低階的演化階段。蜮蜋長蟲的原生形態,憑藉著頑強的生命力,躲過了無數次天翻地覆的物種毀滅,一直存活到距今幾千萬年前的三疊紀,已經逐漸進化成了古往今來體形最龐大的蟲類。
與常見的以中樞神經為主、長有樹狀神經的生物不同,擁有輪狀神經組織,並且具有複合式細胞結構的生物至今為止,世界上只出現過兩種,第一種是距今幾億年前的神秘生物太陽女神螺,人類對它的瞭解只有一些碎片。輪狀神經組織沒有神經中樞,也就是說這種動物的肉體和神經是分離的,肉體組織壞死後,輪狀神經仍然會繼續存活。而且太陽女神螺是雌雄同體,不需要交配,產生的新生命便會取代死亡的軀體。雖然這種特性限制了它的數量,但是隻要生存環境允許,它的輪狀神經與網式細胞結構,就會無休止地在殼中繁衍下去。
蜮蜋長蟲又名“霍氏不死蟲”,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發現其化石的英國生物學家而命名的。這種輪狀神經的奇特生物,介於無脊椎與半脊椎之間,又擁有類似太陽女神螺一樣的保護殼,堅硬的外殼是它體內分泌物所形成的。在自然界裡,它沒有任何天敵,除非能把它整隻地吃下,用胃液完全消化,否則只要留下一部分神經網,它依然可以生存下來。它最後的滅絕,正和那些體形龐大的昆蟲一樣,是由於大氣層中氧氣含量的跳樓式改變。
Shirley楊說:“有一件事非常奇怪,是考古學與生物學之間的重合與衝突。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學者,認為在法老王徽章中出現的聖甲蟲,即為天神之蟲,其原形就是蜮蜋長蟲,所以不同意生物學者所提出的,這種巨型硬殼蟲早在三疊紀末期就滅絕的觀點,他們認為至少在古埃及文明的時代,世間還有這種龐大的昆蟲遺留下來,雙方對此始終爭論不休。”
在三疊紀,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體形都很龐大。氧氣含量高,導致昆蟲形體無限制地增長,現在發現的三疊紀蚊子化石,估計其翅展長度超過了一百厘米。
昆蟲是利用氣管進行呼吸,氧氣進入組織的速度會隨著蟲子的體積而變慢。當昆蟲的身體超過一定體積後,空氣中氧氣的濃度便無法達到蟲體的要求,這一客觀因素,也是限制昆蟲體形,最終導致大形昆蟲滅絕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目前所處的葫蘆洞的岩層結構十分特殊,是一種太古疊生巖,到處可見紅色的半透明晶體,還有大量的遠古化石森林,這些都是三疊紀的產物。透過那些在遠古時代的某個瞬間所形成的化石,可以得知在那一刻,火山的溶岩與吞沒萬物的泥石流,幾乎同時覆蓋了這片森林,高溫後迅速冷卻,空間氣體的膨脹,形成了葫蘆洞的特殊地形。這隻蜮蜋長蟲身體的一部分,被熔岩和泥石流吞沒,岩漿還沒來得及熔化它堅硬厚重的外殼,便被隨後而來的泥石流熄滅,所以蟲體的一部分與山洞長為了一體,再也無法分開。古時在遮龍山附近生活的夷人,可能就是把這種恐怖的霍氏不死蟲當作了山神來膜拜。
也不知這隻蜮蜋長蟲是在這蟲殼中繁衍的第幾代了,它的呼吸系統竟然已經適應了現在大氣中氧氣的濃度,但這也許與葫蘆洞中的獨特結構有關,也許是這裡有某種特殊的植物或者食物。
一想到食物,我們忽然想起水中那無數的死漂,本想馬上離開此地的,但是現在看來,有必要再仔細調查一番,因為這隻大蟲子與獻王墓應該有極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