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愛情婚姻觀念也極為重要。在書中,奧古斯丁出於信仰對情慾作了攻擊,貶低人的正常肉慾的觀念在此書中得到闡述,這可能也影響了整個中世紀的性、婚戀觀念。
1000多年過去以後,當文藝復興的曙光開始照耀歐洲的時候,人們對愛情婚姻這些問題也都開始了新的思考,以但丁、博伽丘、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傑出的藝術家們為代表,發出了對健康而個性自由的愛情嚮往的巨大呼聲,而這一切使得西方世界從人性桎梏的宗教黑暗中開始逐漸邁步走出;《十日談》、《堂吉訶德》以及莎劇等都很好地表現了這一主題。但是鑑於篇幅,本書只能遺憾地放棄闡述。
雖然文藝復興運動開啟了數個世紀,而且在整個文藝復興期間,性、愛情、婚姻這些人的基本生活範疇,在整個西方社會一直經歷著多元、最保守和最開放以及混亂的浴火重生過程,然而,人類的觀念變化始終是緩慢的。如果僅就婚姻觀念而言,從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安德里亞的《基督城》以及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名著中可見他們在婚戀觀上的中世紀烙印。透過本書節選的《烏托邦》中的一節,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比他晚了近百年的其他兩部著作與他相比,在婚姻思想上並無大變化。
但是,思想觀念的演變雖然緩慢,畢竟變化始終存在,於是在一個長時段中,它就能夠清晰地顯現出來。培根,這個奠定了近代精神的智者,將啟蒙運動帶到了門檻,他的論說文集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當時人們狹隘的精神思想,他在《論婚姻和單身》一文中,凸顯婚姻的世俗化功能,婚姻開始向自然正常的人性迴歸。
經過了啟蒙運動之後,自由、平等、博愛這些理念在婚戀領域已經開始結出部分果實。19世紀,康德、黑格爾這些不世出的大家,全方位地思考了幾乎人類的所有問題,真正重新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精神。新的時代,隨著資產階級經濟和法權觀念的興起,婚姻越來越被許多人視為一種契約,康德在《權利的哲學》一書中的這一觀點最具代表性,但是,這一觀念被黑格爾非常正確地斥為“粗魯”。這也許是康德終生獨身的緣故,所以才站在一個旁觀的角度,冷靜地看待婚姻——至少是絕大多數人的婚姻,而黑格爾的美滿婚姻使得他對於這種純契約的論斷完全不能接受。在婚後近十年,黑格爾寫就《法哲學原理》,他對婚姻的著名論斷:“婚姻是具有法的意義的倫理性的愛……”可以說至今依然是一個極為到位的論斷,也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的成果。
幾乎整整一個世紀之後,歐洲陷入了大規模的動盪,資本主義成為革命的物件,基督教的新教運動已經進行了三個世紀,個人主義的精神在擺脫天主教的過程中融入新教運動,婚戀觀念也在此變革中,混雜了諸多的個人、環境、時代等因素。在這一切即將世俗化的過程中,尼采清醒地意識到在上帝的死去給世界帶來開放和自由的同時,也帶來混亂。於是,他發明了超人哲學,並將超人哲學糅進婚戀觀念,他認為沒有崇高目標的婚姻是庸俗和沒有意義的。此處可見出西方婚戀觀念嬗變過程中前後的承續與突破。現代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爾幹,則從另一個視角,從歷史社會學和家庭史以及多元性關係的破壞性角度,更為冷峻地闡釋了婚姻的特性,而這與尼采的觀點幾乎是天差地別。
托爾斯泰在晚年犯下了任何一個偉人都可能犯的錯誤,他要做人類的導師。如柏林所言,他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多面天才的藝術家(即所謂“狐狸”),但他偏偏揚短避長,晚年的時候為了求得自己心靈的安寧,以宗教和道德為武器,橫掃一切藝術領域,在藝術中強行推行宗教標準和道德標準,對於生活那就更不必說了。這些偏差在他的婚戀觀念中也清晰地得到表現,他在《論婚姻和婦女的天職》中,洞察到了母親對家庭的重要,但顯然遺忘了進入近現代以來,婚姻中男女平等的前提性要件。
蕭瀚 歷史中的婚姻及其未來(3)
婚姻中的性問題一直是人們頗感神秘的部分,尤其在西方最初推崇自然人性的觀念被宗教打斷之後,性快樂在西方的歷史中很長時間處於被否定的狀態,尤其是女性的性快樂。20世紀以來,隨著各方面思想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這個問題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英國性學家靄理士從性的角度,以統計學的資料論證了美滿婚姻的條件中應有夫妻雙方和諧性快樂的一份。然而他又說,婚姻的和諧是全方面的,恰恰是在最和諧的婚姻裡,因為其他方面的和諧,性生活的地位則會明顯下降,甚至完全退居背景。
靄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