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院的長官,是左右都御史,負責監督官員。一般由文官擔任,偶爾會破例特招,主要跟內閣和刑部對接工作,也可繞過內閣直接向皇帝負責。
國安院的長官,同樣是左右都御史,對內負責郵驛站、監察豪強,對外負責打探軍情、安插間諜等等。主要跟內閣、兵部和督察院對接,也可繞過內閣直接向皇帝負責。
隨著國內局勢平定,徐穎當初招募的探子,由於素質良莠不齊,不斷出現亂七八糟的問題。
比如,敲詐勒索,魚肉百姓!
他們以前叫做黑衣衛,有的仗著身份胡作非為,地方官根本就不敢幹涉。就連廉政巡視官,都不敢直接出手,只能回京之後向皇帝打小報告。
這種事情越來越多,趙瀚才決定將黑衣衛正規化。
不但黑衣衛改名國安院,還把全國的郵驛系統,全部劃歸國安院管轄。大量底層探子,轉化為驛站的驛卒。高階探子,轉化為驛丞,或者乾脆調去督察院當廉政官。所以全國各地的驛站,那些驛卒基本都兼職密探,驛丞每天會把驛卒收集的資訊進行整理。
每個重要的邊境地區,國安院會設立分院,負責對外打探情報、對外安插間諜。而國安院總部,負責分析全國送來的情報。
在失去緝捕權之後,國安院完全淪為情報組織和郵政單位。
接替徐穎掌控國安院的,正是當初黃家鎮的客棧店小二。曾經只會寫自己名字,只認得菜名的傢伙,如今不但識字上千,而且還請先生改了大名——黃遵度。
跟那個黃老爺一樣,是“遵”字輩兒的。
“可曾打聽清楚,《儒林拾趣》是誰出錢辦的?”趙瀚問道。
黃遵度說道:“《儒林拾趣》有六大股東,其中三家出資最多。一為南京李家,二為嘉興張家,三為青州翟家。”
趙瀚感覺很稀奇:“京城和江南士紳辦報,還算比較合理。怎麼山東人也來南京投資辦報了?”
黃遵度解釋說:“翟氏祖籍安徽,明初大移民,先是到了河北棗強,又被分發到青州落戶。天順年間,徙居西河村,繁衍為大族,人稱‘西河翟氏’。萬曆年間,翟鳳翀中了進士,投身東林黨,被閹黨貶官罷職。崇禎二年復起,做了兵部右侍郎,轉升兵部左侍郎。又兼督察院左僉都御史,督理遼餉,兼攝學校,巡撫天津等地。前線兵敗,翟鳳翀被罷職歸鄉。”
趙瀚冷笑:“原來督理過遼餉,難怪有錢南下辦報。”
黃遵度繼續說:“南下辦報之人,叫做翟文賁,是那翟鳳翀的族侄。翟文賁在崇禎年間中舉,因兵禍和瘟疫,沒有前往北京會試。我朝收復山東之後,翟文賁主動投效,但只做了普通吏員。估計是覺得吏員辛苦又沒面子,於是辭職回鄉讀書。三年前的科舉,他年限超了六歲,不能報考山東鄉試,還在省城鬧了一回,被抓去關了三天牢房。此後就到南京廝混,參加文會,結交朋友,又合夥辦了《儒林拾趣》。”
“這是心懷怨恨啊!放眼全國,此輩不知凡幾。”趙瀚感慨道。
翟文賁純屬自毀前程,大同軍收復山東挺早的,他那個時候已經做吏員了。如果能勤勉工作,又有大明舉人的文憑,估計現在都已經升任知縣了。
他卻不屑於做吏員,主動辭職回家。好不容易盼到科舉,誰知朝廷又卡死年齡,現在只能辦報紙冒酸水。
就算沒卡死科舉年齡,就算翟文賁成功考上,他的官職也不會比一開始就老實升遷更高。
趙瀚又問:“那個寫文章的蒼虛子又是誰?”
黃遵度回答:“嘉興秀水人張天植,也是過了科舉年限,而且第一屆科舉時,他的年齡只超了三歲。自那以後,此人就到處發惱騷,寫文章埋怨朝廷的科舉制度。因為有些文章寫得太過火,沒有報紙願意刊載其文,他便跟翟文賁等人合夥自辦報紙。”
“很好,你下去吧。”趙瀚對國安院的情報工作表示認可。
其實這些資訊,根本不用離開南京,就能打聽得一清二楚,因為翟文賁和張天植太高調了。
黃遵度離開之後,趙瀚再次翻開《儒林拾趣》。
與其說這是一份報紙,不如說是一本雜誌。新聞篇幅很少,而且不是市井新聞,也不是什麼政治新聞,全都是文人之間的風雅趣事。除此之外,便是各種文學作品,根本不是辦給平民百姓看的。
但《儒林拾趣》的銷量頗高,只因文章頗為出格,經常含沙射影抨擊政策,對上了傳統士紳的口味。
這篇反對女子科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