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對上天的尊敬,絕非哀求上天保佑社稷萬民。真正的天子,該當自己迎難而上。諸卿不曾讀《易》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恭聽聖誨!”眾官又呼。
趙瀚對翰林院掌院王調鼎說道:“記下這些話,寫成一篇文章,明年編入《大同集》中。各級官吏,若遇天災,不得耽於祭祀,當領導民眾共渡難關。祭祀不得為政績,只知祭祀而不知救災,今後直接罷官不用!朕只聽過禹王治水,沒聽過禹王祭祀天地而洪水自退!”
這是給祭祀定下基調了,祭祀只是禮法,跟政績毫無關係,作為形式保留而已。
陳茂生趁機說道:“請陛下欽定文武廟先賢。”
曲阜孔氏被大量法辦之後,南宗孔貞運被冊封為衍聖公,但孔廟和文廟的祭祀制度,還有相應的祭祀物件卻懸而未決。
甚至,各地文廟是否重啟每年的祭祀,趙瀚都一直拖著不給回覆。
趙瀚掃視眾臣:“文廟先賢,孔夫子及其弟子,只保留儒門四聖。孔門十哲,除了四聖之外,其餘全部請出文廟。孔廟是否祭祀十哲,這是孔家自己的事情,但文廟我覺得還是該改一改。”
把孔門十哲請出孔廟?
九成九的大臣都聽傻了,這這這這……這他孃的怎生得了?
也不是全請出去,還保留著顏回嘛。
趙瀚不理會群臣的議論聲,繼續說道:“今後的文廟,主祭至聖孔子,配祀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至於七十二賢,荀子、左氏、穀梁、公羊、韓愈等先賢皆可保留,其餘許多都有待商榷。史家之獨唱司馬遷何不加入?先天下之憂的范仲淹何不加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何不加入?朱熹、王守仁何不加入?”
李邦華聲音顫抖道:“陛下,如此大舉改動,恐遭天下士子非議。或可等統一天下之後,再來議定文廟祭祀哪些先賢。”
“不必,就現在,”趙瀚說道,“你們下去,都給出一份名單。選入文廟祭祀的先賢,當有立功、立德、立言之其一。朕說的司馬遷、范仲淹、文天祥、朱熹、王守仁必須列入文廟七十二賢!”
“遵命!”
李邦華硬著頭皮答應。
不但趙瀚要被天下士子痛罵,龐春來、李邦華等人,同樣逃不過罵名。
李邦華怎也想不明白,如今天下未定、災異不斷,趙瀚為啥要在節骨眼上幹得罪讀書人的事情?
趙瀚繼續說道:“文廟不得大肆興建,也不得反覆祭祀,一年最多祭一回,更不得借祭祀文廟而盤剝百姓!任何官員,祭祀文廟之時,都不得徵召役夫!還有,重設武廟。等今後興辦軍事學院,每個軍事學院附近,必須修建一座武廟。”
龐春來問道:“陛下,若欲復設武廟,姜子牙該居何位?”
“首位!”趙瀚回答。
龐春來又問:“姜子牙被請入武廟,那帝王廟是否還要配祀?”
“一併。“趙瀚說道。
李邦華說:“陛下,於禮不合。”
趙瀚說道:“姜子牙既有功德,便同祀於武廟和帝王廟又如何?”
明代是沒有武廟的。
朱元璋時期興建帝王廟,發現姜子牙不在周武王身邊,就問禮部官員:“姜子牙何在?”
禮部官員回答:“姜子牙是武廟主神,被封為武成王。”
朱元璋非常生氣:“姜子牙是周武王的臣子,怎麼可以封王?豈非君臣混亂?當去掉姜子牙的王號,迎回帝王廟配祀周武王!”
禮部官員很為難:“姜子牙是武廟主神,請去帝王廟之後,武廟如何做法?”
朱元璋說:“那就不要武廟了!”
於是,終明一朝,武廟都消失無蹤。
李邦華重複明初君臣的問題:“陛下欲重置武廟,姜子牙是否恢復王號?”
趙瀚笑道:“孔子的文宣王都沒了,姜子牙的武成王怎能保留?孔子既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姜子牙就封一個大成兵聖祖師吧。”
嘉靖皇帝雖然屁事兒一堆,但也幹過兩件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廢除孔子的王號,把孔子變成老師。即,廢大成至聖文宣王,改為大成至聖先師。曲阜孔氏很不爽,從此供奉元朝賜予的王號,堅決不供奉明朝賜予的封號。
第二,把忽必烈及其臣子,移出歷代帝王廟,不承認忽必烈是華夏帝王。
說實話,第二件事情很不妥當。
因為成吉思汗的聖物(對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