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
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紮上領帶,去見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願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於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我的身體已經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於是就迴歸到自己的田園。
陶淵明的意義,不在於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裡都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