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3 / 4)

小說:大宋遺事 作者:津夏

之力供一路之費;諸路各從其便為法。當然,條例變得更細緻了。比如,明確規定,寬剩錢不得高於應交役錢的二成,強調四、五等戶不得服役,等等。至於推行過程中各從其便的變通,則大體都限於細節,總的原則是沒有太大變化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宋遺事 第九十四回(1)

撤州並縣精簡官吏

高薪養廉重法治貪

隨著局面穩定與形勢的發展,安石原先緩辦的事,也漸漸提到日程上來了。

慶曆新政要撤併州縣,原是衝著役事來的。既撤併不成,役事愈演愈烈,遲早總會有個人出來說話。不為朝廷,也得為他自己。為什麼?難以應付呵!最頭疼的是空筒兒州縣。頂著個州官縣官吃俸祿倒是愜意,可正經按州縣規模應付差役,上哪兒找那麼多人去?唯一的辦法,是讓有限的百姓反覆輪著來。可狗逼急了,還要跳牆咬人,這人逼急了,能不鋌而走險嗎?萬一他們造了反,自己這一方父母官弄不好會死於非命不說,僥倖平安無事,朝廷怪罪下來,也還是吃不了兜著走!所以,頭腦真正清醒的官兒,並不高興做那有職無民的空頭官兒,總要想方設法迴避。有那明白一點的當路官兒,整天面對這些棘手問題,也就不能不想轍。河北路有個監牧使周革,首先將它提了出來。

河北有個通利軍,不到一萬戶,原是由衛州的黎陽縣,升格獨立出來的。軍與州平級,縣既成軍,差役自然也要升檔。可地方還是那麼大地方,人戶也還是那麼多人戶,陡然要照州軍的規模派差服役,老百姓能不疲於奔命嗎?知軍既一再提出困難,周革也就不能不替他向朝廷進言了,理由也就是:本朝將黎陽升為通利軍,一應排程賦役都與古代沒有兩樣。可現在的戶口,頂多也就是古代的十分之一罷了,老百姓實在不堪重負。請依舊廢軍為縣,還將它併入衛州。理由雖過於簡單,卻是實情,無可辯駁。情勢既有發展,火候差不多已經到了,安石抓住這個由頭,當時就將摺子轉給皇上了。

皇上看了摺子,與中書商議:“河北一路,州縣是不是太多了?有建制無百姓,賦役都加在少數百姓身上,可不是不堪重負嗎?”

安石答道:“皇上聖明。有建制沒有百姓,確實是個事兒。從來州縣,宜少不宜多,總以恰當為好。秦代就是因為將小城併入大城,才逐漸強大的。唐代的張仁願,將防線由黃河以南擴充套件到黃河以北,方圓幾千裡,只築了東、西、中三座受降城,東西兩城各距中城四百里。就這麼三座受降城,不僅將邊防守得鐵桶一般,還將國界向北拓寬了三百多里。雖然如此,可要撤併已有的區劃建制,卻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愛卿是指什麼?”神宗問。

“有人不願意!一撤併,原有的烏紗就不一定戴得成了。建制一大,招牌也大,吃官飯的公差與近城近邑的豪門大戶等等,會有許多無形的好處。一旦撤併,沒了這塊招牌,這些好處也就沒了。所以,一說到撤州並縣,總有人跳出來反對。說這說那,種種不便,總之不能動就是了。就是勉強撤併了,不久,總有人千方百計再將它們變回來。遠的不說,陛下且看慶曆三四年間,范仲淹的十件事,第八條就是撤併州縣。他的原意,也是為了解放只掛空名的州縣的賦役負擔。結果呢,不過動了一兩個縣,就停了。反對的呼聲太高!一切都在陛下。果真要撤併州縣,就得下狠心,不為人言所動。又豈止是河北?天下需要撤併的州縣,相當有一些!”安石擔心皇上態度不堅決,半途而廢,先勸開了。

“唐朝,河北有多少州縣?”皇上問。他是要找個參照系統,好不致失衡。

“唐朝也不足為憑,尤其是後期。節度使們為了虛張聲勢,往往無端增加州縣數目,很難作依據。陛下只看事理,權衡利弊,該撤併的就不要猶豫!”

“愛卿說得對。撤併州縣不光減少賦役,也能減少冗官、冗費。這事得一抓到底。不只是通利軍該還原為黎陽縣,其他該廢該撤併的,也都要統一管起來,不能猶豫。中書就將這件事管起來吧!”神宗到底下了決心。

“是,陛下。現在不比去年,火候到了,可以穩紮穩打地做這件事了。凡需要,條件又相對成熟的,可以按部就班、分期分批來。有個三到五年時間,也就差不多了。”安石說。

“就這麼辦。實事求是,成熟一個撤併一個。有特殊需要,當然也還可以增設,不是隻減不增,自己束縛自己。”神宗補充說。

“撤併州縣的官員,也還有個安置問題。能任事的,可以到撤併後的新州縣去任職,或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