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也鮮為人知。文人們厚此薄彼,似乎不大公道!
這是為什麼?是不是因為傳統文人天生有迷信前輩名人的習性?前輩名人們愛竹、愛桃花、愛荷花,抒之於詩文,後輩文人便也愛之、寵之效仿前輩感情以詩文表達;否則,你連前輩大名人欣賞的東西都不會欣賞,豈不是沒了眼光、低了檔次、少了品位。其實,千百贊竹子、嘆桃花的詩文,大都還是那點大同小異的意思,有幾篇能超越、出新意、有新見的?十有*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假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人中也有人為夾竹桃吟過詩作過文,難說後來不也被廣泛引用,不也跟出百十篇。文人這種習性,是否也是當今國民盲目迷信追逐時髦簡單效仿的根源?誰的名大就崇拜誰,壓根兒不認真辨析其對社會的真正意義和對歷史的真正價值,正是國民普遍具有的習性。譬如,熱衷迷於實際淺薄的歌星以及同類的熱點人物,而冷落那些真正用超常智慧長期默默無聞創造奇蹟為人類作貢獻的科學家、思想家;著迷於藉助輿論搞迷信搞出來的而實際上畫作缺乏靈魂的“名畫家”、“國畫大師”(有位名畫家自嘲說過,自己這麼有名,是“一靠官僚,二靠奸商”,迷他者依舊無數);而像蔣兆和那樣的傑出畫家,國畫筆墨技法出新又以歷史使命感創作出史詩性傑作國畫長卷《流民圖》,卻受著大家的冷落;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有真才實學真正埋頭做奉獻的,倒被榮譽鮮花遺忘;頭上戴滿桂冠、花環的,往往卻是弄虛作假浮誇玩花架子而又善於阿諛逢迎者,甚至是*分子……於是,許多國民也就養成了一窩蜂、隨大流的特性;熱衷於錦上添花,總冷淡雪中送炭。說尖刻點:是浮躁、淺薄、不負責任!這造成是非觀、價值觀的混亂。
近幾年有個時髦話說法:“跟著感覺走”。其實國民——包括新“文人”,不僅個人感覺盲目缺乏理性思辨,往往自己的“感覺”——其實是跟著流行走,借別人的感覺替代自己感覺,是十足的跟屁蟲,還意識不到,還挺“自尊”、“自信”地堅持強調著這種“感覺”,這樣的思維,怎能向科學、客觀、公平靠近。
好在總是還有一些像夾竹桃的人,笑對顛倒是非的“文人” 們,笑對名利的鑽營者,淡看得失,甘守寂寞,堅持著發現、創造,堅持著奉獻在先,以創造為自豪,以為他人造福為快樂,人生有著高尚的苦樂觀。這正是我們的民族急待找回的精神。
我要褒揚夾竹桃,於是湊韻文四句:
不求三春展嬌容,
甘將毒質吸腹中,
全力淨化一方天,
為保萬物共爭榮。
石雕店的工夫茶
久聞福建是有名的青田石、壽山石的產地,石雕藝術之精湛也頗負盛名。不久前去福建武夷山考察,下榻的賓館附近有好多家出售藝術品的店鋪。返程那天下午自由安排,我便約了三位同伴專門去逛這石雕藝術品商店,想為家裡“玩具” 櫃裡添一點花色品種。
賓館對門就是一家石雕店,單間門面。店主是個文雅的小夥子,見我們進去便微笑相迎。我們說只是看看。他笑著說:“看看吧,沒關係。”我們從石雕藝術品陳列櫥裡挑入眼的一件件拿起看上面貼的價格標籤,有五六百元的,有一兩千元的。他在一旁誠實地說:“其實要是真買不用這麼多錢。” 店中央擺著一張一個特大樹根做的根雕茶桌,有一套紫砂茶具。我們沒有流露買的意思。他卻說不買不要緊,招呼我們坐下喝茶。我想,也許是因為店裡原沒顧客實在冷清,留我們幾個坐一會也給他店裡增一點人氣,這種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用金屬小壺煮水,認真按工夫茶程式沏茶,茶葉是這當地有名的鐵觀音,一人一小盅,香氣瀰漫,味兒醇厚。他竟用這麼好的茶招待我們,並不主動介紹商品,更不兜售。我們問他關於青田石、壽山石的一些常識,他一一作了回答,還說是自己不會雕刻,貨是從福州進的,店開了才一年,還是初入門。我說你這店靠近賓館,地段位置很好,對經營有利。他卻說:“生意跟地段位置沒多大關係,這裡石雕店有多家,住賓館的外地旅客,不會因為我店近就在這兒買,總要到所有的石雕店都轉一遍比較比較才會出手。生意,還是一要靠石質和雕刻藝術水平,二要靠價格公道。” 我們站起身要去別的店,他很自然地微笑著說:“去轉轉,買了東西回頭再來喝茶。”
我們又看了五六家石雕店,都比那頭家大,石雕品種也多。看到了不少上品,只是價格都超過了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便買了些中檔以下的小件。
回賓館時又經過喝過茶的這家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