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有疏虞。”
十二月十五(公曆1841年1月7日),英軍乘琦善裁撤海防,突襲穿鼻洋大角、沙角炮臺,守將陳連陞父子力戰犧牲。
道光二十一年(公曆1841年),道光帝60歲
正月初四(公曆1月26日),義律宣佈根據與琦善訂立的“穿鼻草約”佔領香港。次日,道光帝下詔對英宣戰。
正月初八(公曆1月30日),授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楊芳為參贊大臣,均頒給關防,馳赴廣東。
正月二十四(公曆2月15日),寄諭靖逆將軍奕山等,命無論英人是否交還定海,皆當一意進剿,香港地方絕不容許英人佔據。
二月初六(公曆2月26日),以琦善違旨媾和,並擅將香港給讓英方,準其在廣東通商,令革職鎖拿,押解來京嚴訊,所有家產查抄入官。同日。英軍大舉進攻虎門炮臺,橫檔、永安、鞏固、威遠、靖遠、鎮遠六炮臺全部失守,提督關天培與香山協副將劉大忠、遊擊麥廷章陣亡。
二月初七(公曆2月27日),英軍攻破烏湧炮臺。
二月二十六(公曆3月18日),英兵艦進入廣東省內河,直逼廣州城,官兵奮力還擊,商民紛紛外遷。
二月二十八(公曆3月20日),廣州當局擅自恢復中英通商。
四月初一(公曆5月21日),奕山下令向英軍發起進攻。
四月初六(公曆5月26日),英軍進攻廣州城。
四月初七(公曆5月27日),廣州知府餘保純奉奕山命,與義律簽訂《廣州和約》(即《廣州停戰協定》)。
四月初十(公曆5月30日),三元里等百餘鄉民眾抗英。
四月十九(公曆6月8日),英軍退出虎門。
五月初十(公曆6月28日),道光帝諭:鄧廷楨業經革職,林則徐著革去四品卿銜,均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道光大事紀年(10)
六月二十一(公曆8月7日),河南祥符黃河決口。
六月二十四(公曆8月10日),璞鼎查來華。
七月初九(公曆8月25日),英兵船三十四隻闖入廈門青嶼海口。
八月初二(公曆9月16日),英軍二三百名在浙江鎮海縣登陸。
八月初三(公曆9月17日),英軍進犯象山縣石浦地方,被官兵擊退。
八月十二(公曆9月26日),英國兵船二十九隻集結於舟山群島洋麵,並派船闖入定海竹山門內探測,被定海鎮總兵葛雲飛率官兵開炮擊退。
八月十七(公曆10月1日),定海縣城再次失守,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戰死。
八月二十六(公曆10月10日),英軍陷鎮海,兩江總督裕謙殉國。
八月二十九(公曆10月13日),英軍不戰而得寧波。
十一月十六(公曆12月28日),英軍在浙江餘姚登陸,守軍棄城而逃,英軍佔領餘姚。
十二月二十九(公曆1842年2月8日),英軍犯臺灣淡水、基隆,被軍民擊退。
道光二十二年(公曆1842年),道光帝61歲
正月二十九(公曆3月10日),清軍官兵夜襲被英軍佔領之寧波、鎮海兩城,皆敗。
二月十三(公曆3月24日),命耆英馳赴廣州,出任廣州將軍。
三月初三(公曆4月13日),道光帝啟程往南苑行圍。
三月初四(公曆4月14日),清軍官兵駕船夜襲定海英軍,焚燒城外英船多隻。
三月十六(公曆4月26日),英軍棄寧波,索銀二十萬元。
五月初八(公曆6月16日),英艦闖入吳淞口,江南提督陳化成陣亡,寶山縣城陷。
五月十一(公曆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縣城。
六月十四(公曆7月21日),英軍進攻鎮江,守軍堅決抵抗,城陷,副都統海齡殉國。
七月十五(公曆8月20日),應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邀請,耆英、伊里布、牛鑑出南京城,登上英國兵船,開始和談。
七月二十四(公曆8月29日),耆英、伊里布、牛鑑等登上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與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八月初二(公曆9月6日),道光帝批准《南京條約》。
九月初八(公曆10月11日),道光帝諭軍機大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