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是如此輕描淡寫的回答。
“您老怎麼知道的”我凝視著眼前的老人,那蒼老的歲月裡肯定有很多秘密。
“小姐的祖上可是仙人”老人悠悠的說,“怎麼,你不知道”,老人驚訝得看著我。
“仙人”,我感到腦袋有些不夠用了,這傳說中的存在竟然跟伊諾兒掛上了鉤。
“老人家,你怎麼知道的”我一臉的虔誠,端起壺為老人添上茶。
“你跟小姐的關係,告訴你也無妨。”老人們可能都喜歡談古說今,很快我就知道了老人的故事。
原來,老人姓王,叫王昌來。
往前推百十年,也就是清朝末年的時候,王姓祖先在常熟賣點心,我暫且叫他王老伯,常熟現在的一大特產就與他有關。
那年鬧太平軍,很多人逃難到常熟,王老伯心地善良,雖然生意已經做不下去,但看到疾苦、尤其是餓得哇哇叫的孩子還是於心不忍,時常接濟。
有一次,一個衣著光鮮的漂亮姑娘卻帶著一群災民的孩子路過王老伯的鋪面,孩子們見了點心邁不動腿,那個小姐似乎沒帶銀兩,哄了這個,哄不了那個。這時鎮上的花花太歲正從遠處過來,王老伯一是可憐孩子,二是擔心姑娘落到地痞眼中不得善果,一咬牙把鋪上的點心都分給了孩子們,這群孩子乖乖的跟在姑娘身後離開了,那個姑娘也算躲過了一劫。
後來發生的故事,現在的常熟人都耳熟能詳,大體意思是: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部隊打到常熟,一路上開倉放糧,救濟窮人。王老伯分了糧,保住了他苦心經營的一點家業,又做起糕點。。
同治年間,清軍從江南大營出動,要大舉進攻駐守常熟的太平軍。為防禦清軍進攻,太平軍在虞山東嶺修築軍事設施,工程浩大。當時老百姓紛去犒勞太平軍。這訊息被王老伯知道後,和家人一商量,決定連夜做糕點,第二天挑去慰問。
全家都忙碌起來,連幾歲的小兒子也在旁邊幫忙,胡亂捏起糕來,說:“爹,把這個也送給太平軍叔叔。”王老伯一看,見兒子捏的糕兩頭大,中間小,像個元寶,猛然想起山歌裡唱的詞兒,說道:“好好,太平軍一到,窮人拿元寶。我看今天就改改樣子,就做這個元寶糕吧!”於是,全家人忙了整整一宵,做了幾千個元寶糕。
天矇矇亮,王老伯就挑起擔子往石營跑。到了工地,歇下擔子,一看石營好大氣派,黃石壘起的天然屏障,借山勢蜿蜒伸展,把軍營封得嚴嚴實實,內部工程已經竣工,幾千軍士正在外圍忙碌著。王老伯元寶糕成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