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3 / 4)

小說:大明金主 作者:垃圾王

元佐有些不合適,這才經他過一道手。

等鄭嶽出來,李文明迎了上去,將事情說了。

鄭嶽邊往縣衙走,邊道:“你去與敬璉說一聲,這些事還是不要鬧得太大,該收斂則收斂吧。”

話雖如此,縣衙的六房書吏可都是拿著徐元佐的高薪,怎能讓金主不悅呢?

涉嫌的大戶人家,在短短三天裡便被抓到了縣衙,以抗稅偷稅之罪,死死打了幾十杖,戴著鐐銬遊街示眾,著實羞辱了一番。

徐元佐對此沒有絲毫感觸,只是覺得自己的銀子終究沒有白花。

“月底給幾位吏目每人送五兩茶水錢。”徐元佐道。

梅成功連忙記下,已經對於秘書的工作十分嫻熟了。他一開始還覺得這樣官商勾結頗為不美,時日久了卻也習以為常了,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尤其是那位一直看不起他的生員姐夫,如今也不會動輒說他沒出息了。

*

*(未完待續……)

PS:求各種支援~!

二五六 教做人

轉眼之間,徐元佐已經來到大明整整一年了。雖然至今為止沒有找到來的原因,也看不到回去的希望,可他仍舊對這個世界有種疏離感。就像是在玩一個遊戲、演一部電影、做一場夢。

十月的時候,徐元佐在唐行買的宅子重修一新。那位鹽商當年很捨得下成本,地基、屋座、樑柱、磚石,用的都是上好的材料。老嚴頭原本還想拆了重蓋,好在徐元佐面前展示一番,實地看了宅子之後只有佩服的份,再沒提拆了重蓋的話。

建築社按照徐元佐的要求,刷了白堊,又查了蟲蟻,給柱子、大門上了一道漆,很快就將多年沒人住的宅子打整得煥然一新。

徐元佐按照前世的常識,讓這宅子通了半個月的風——雖然並沒有必要,然後才將此生的父母、姐弟,一家人接了進來。

徐賀雖然對於家裡環境改善頗為高興,但想到這是大兒子的功勞,自己什麼力都沒出,多少有些尷尬。他正是年富力強該當養家的時候,卻早早被兒子架空,要說毫無心結,那他的心也實在太寬了。

徐母高興得眼淚都忍不住流了出來,徐姐姐看得目瞪口呆,一連問了七遍:“這麼大的宅子就咱們一家人住?”徐元佐到後面已經懶得回答這個問題了,站在院子裡看著那株號稱比唐行還老的白果樹。

徐良佐前前後後跑了兩圈,興奮得啊啊直叫,衝到徐元佐身後,一把抱住了高他兩個頭的哥哥:“哥,我有自己的書房了!陸夫子都沒有呢!”

“嗯嗯。”徐元佐敷衍著弟弟,仍舊想自己的事。

徐良佐鬆開手。轉到哥哥面前:“不過,這兒去上學也有些太遠了吧。”

徐元佐這才回過神:“自然不會叫你再回朱裡上學了。”

徐良佐臉上的表情變得頗為微妙。他不太敢離開熟悉的環境,不捨得那些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然而他知道沒辦法拒絕哥哥的安排——從去年這個時候開始,哥哥就越來越強勢。別人家都是長兄如父,自己家這位長兄可是連父親都壓制下去了。

“過幾日便帶你去郡城。在升湖書院讀書。”徐元佐道。

徐良佐一聽到書院兩個字,眼睛瞬間就被點亮了。

那可是書院啊!

華夏早在夏商傳說時代就開始修建學校了,徹底將“教育”理念刻印在基因之中。孔子提出有教無類,諸子百家大興私學。如此一直傳到了宋朝,官學、私學都有了極大的發展。

大明開國之初,尤其重視官學,將學校修到了每個州縣,甚至連雲貴、交趾都沒有放棄——雖然後來交趾叛亂獨立了。從對教育的重視而言,大明是絕對不愧於前朝歷代的。

隨著國勢日益強盛。百姓日益富足,私學再次興起。私塾只是小兒科,私家書院更是遍地開花。各自傳播自家學說,頗有些先秦遺風。因為書院的創始者本身不是單純的學者,多有官員身份,所以書院從建立之初,就有了議政的基因。

張居正去年提出十八字執政綱領,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省議論”。具體如何省呢?就是在萬曆七年正月展開的“毀書院。禁講學”運動。

如今距離省議論運動還有十年,書院仍舊散發著高階大氣的金色光暈。

雖然唐行的經濟書院也掛著書院的名號。但是因為沒有宗師大儒撐門面,所以只能算是一座大點的私塾。

升湖書院可大為不同。首先,它建在郡城,這就要比唐行高出許多。其次,升湖書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