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斟酌。不過今年大家分紅不少,明年肯定更多,卻不妨自己考慮一下,拿出些許,做做善事。”
眾人紛紛道:
“我家年年都是要施粥的。”
“年節將至,街坊鄰舍總是也要賙濟一把的。”
……
徐元佐才沒心情聽他們自我標榜,淡定道:“我家沒甚根基,想做善事也沒什麼路數。不過聽說雲間公益廣濟會專精此道,捐款給他們還能勒名刻功。我打算給他們捐個三五千兩,全交給他們去辦就是了。”
“呵呵,敬璉好法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也出個三千兩吧。”袁正淳耳聰目明,當然知道徐家與雲間公益廣濟會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只要不是瞎子,誰不知道這廣濟會的主事人就是徐�АH粑市飆'是何人,請看徐閣老,再看徐董秘。
“呵呵,我不敢與二位比肩,就捐兩千兩吧。”胡琛笑道。
“呵呵,寒家小門小戶,捐一千兩吧。慚愧慚愧……”
“呵呵,不才附驥之蠅,跟捐一千兩吧……”
……
九個董事連同程宰一共十人,誰都沒逃掉。董事長袁正淳帶頭捐了三千兩,副董事長鬍琛捐了兩千兩,其他董事各卷一千兩,總掌櫃程宰捐了五百兩,至於號稱捐三五千兩的徐元佐到底會拿多少出來,並沒有人關心。
——看來日後可以搞慈善募捐大會了。
徐元佐心中暗道:這種明目張膽地索捐,並非我本意啊!
*
*(未完待續……)
PS:求各種支援~!
二六八 銀子的用法
黃老學者說:官府最好就是什麼事都別幹。
因為官府一旦想做點什麼工程,老百姓就要吃很大的苦頭。比如長城,比如大運河,比如所有後世歎為觀止的文明遺蹟,都是建立在百姓的苦役和稅賦之上的。
這種思想影響了兩千年,直到有人提出了公共設施和基礎建設的概念。
修路也好,疏浚河道也罷,其實就是全民獲益的事。即便抬槓說自己足不出戶,但是道路和河流仍舊對他的生活有直接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事對大家都有影響,該由誰幹呢?
若是仔細想想,最後大家會發現:有一個神秘人,他從所有人手裡拿錢,而且頗有聲望,大部分人都聽他的。他手下還養了一大批狗腿子,誰敢跟他冒皮皮表示不服,他就敢撥了這人的皮。
但他平日還要裝出一副和善的模樣,讓所有人都崇拜他,信任他。如果有對手意圖在名聲上超過他,即便是做好事,他也會竭力打壓對手,抹黑對手。
把基礎建設交給這個人去辦,看來是最穩妥的。
這人就是朝廷。
朝廷和朝廷也有不同。有窮有富,有軟弱有剛強,有慷慨有吝嗇,有聰明智慧也有愚昧無知。大明當前這個朝廷,出發點還是很樸素的——希望百姓都過上好日子。皇帝也好,官僚也好,別去給百姓惹麻煩。
當然,這是朝廷締造者的樸素願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不給老百姓惹事原則”,變成了“不給朝廷命官惹事原則”。基礎建設能拖則拖——為了節省民力不擾民嘛!實在拖不下去了,才當任務一樣層層壓下去。
正是因為這種行政思想,大明的百姓也知道指望朝廷實在不如自己動手。
每年農閒。該清理河道、開挖水渠、修橋鋪路了,各地鄉紳就選派個德高望重的人物出來,各家出筆銀子,招募鄉鄰進行基礎建設。
雖然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往往也是出錢人獲益最大,但是這些人也常常是心理不滿足的一類人。
他們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名望。
每次捐款興建了某個工程。等完工之日,就要立碑。碑文上必須要說清楚這是一樁什麼樣的善舉,有何等好處,最重要的就是某某人為此捐了多少銀錢。
等名望到了一定級別,此人就有機會被抬進鄉賢祠承受香火了。
地方誌裡也必然要為其立個小傳,使之名垂青史。
當然,這種刷聲望並非僅限本人,也有人花大價錢為父親、祖父刷的。
仁壽堂的董事會成員紛紛解囊,說是慈善公益。其實更多是在給徐元佐面子。徐元佐雖然盡數收下,卻總有種收人投名狀的味道。
沒過多久,這股捐獻風就蔓延到了普通股東。許多人都向雲間公益廣濟會捐獻了幾十幾百兩不等,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