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3 / 4)

小說:大明金主 作者:垃圾王

人,嗅覺和眼光都讓他對技術更加敏感。這個問題他早就考慮過了。如果真跟傳聞說的“一人一力,可抵兩牛”。那誰還養牛啊!直接用代耕架不就行了?

“呵呵,敬璉有所不知。”沈紹棠道:“代耕架一個人用不起來,必須要左右各有一人相幫。所以舍翁所謂‘一人抵兩牛’,實則只算了推動之人,沒把旁邊相幫的人算進去。算進去之後,便是三人可抵兩牛了。”

“人的耐力肯定不能跟牛比。”徐元佐補充道。

沈紹棠一撫掌:“是了,如此說來,大約總要有六七人才能抵得上兩牛所耕耘的畝數。這實在是無牛可用時候的變通之法,故而無法推廣。”

徐元佐點了點頭。

在如今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農夫可以算是技術人才,並非是個人就能耕地墾殖的。無論土地所有權如何變動,是歸於自耕農還是佃農、是官田還是民田,需要的農夫卻是恆定的。因為即便地主佔有了土地,也不可能進行工業、商業開發,勢必是進行農業種植。

大明為何會丟掉安南?為何會放棄海西(黑龍江以東到庫頁島地區)?為何不開發臺灣島?正是因為農民不夠的緣故。如果農民足夠多,多到土地無法承載,西南、東北、東南,都將成為人口洩洪區,漢人自然會在安南、臺灣紮根。

所以相對於節省的那點耕牛成本,人力反而更貴重。一旦牛瘟災害解除,代耕架這種多佔勞動力的工具就被束之高閣了。

“我聽說荊襄苗家多牛,而漢家一樣需要耕牛,卻始終不能與之相比,這是什麼道理?”徐元佐又問道。

沈紹棠想了想,道:“我想大約不離苗家鬥牛之俗。每年決出牛王,用以配種。積年累月下來,家家養牛,牛種又好,所以牛多,好牛也多。至於漢家這邊,本來人也不多,不像是江南這邊連村聚族,多是小門小戶,也養不起太多牛,牛種也不行。”

徐元佐追問道:“如果開牛場,分開培育耕牛、肉牛,有利可圖否?”

沈紹棠面露難色,道:“這事倒是沒有想過。不過要把牛從荊襄運到江南,肯定是虧本的。”

一船牛的獲利肯定小於一船藍靛,更別說鹿茸、麝香等名貴生藥材了。

徐元佐摸了摸下巴,道:“如果在江南養牛,地的成本就太高了。”

江南基本告別的廢地的概念。上好的田地自然可以種植糧食;次一等土地要種植棉麻;以前所謂的廢地要種植桑樹;就連灘塗都用來養鴨了。這些都極大提高了土地價值,如果將地空出來大規模養牛,土地成本高,風險也無從控制。

來一次牛瘟就血本無歸了。

“敬璉為何對這牛如此上心?可是家中要買麼?”沈紹棠已經準備好虧點本錢,為徐元佐運些好牛回來。

徐元佐道:“我需要讓松江的農民幹活更加輕鬆些。”

只有這樣,農民才能從土地上解脫出來,湧入手工業、運輸業、服務業。

徐元佐的松江佈局,最重要的就是金山島開港。而一旦開港,就需要大量的富餘勞動力提供各環節的支援。就如當日他跟康彭祖分析的,從腳伕到船伕,從卸貨的苦力到提供柴米的小販,需要十萬多勞動力。

當年福建的走私產業之所以發達,也是因為福建本就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自然有足夠的勞動力為走私提供支援。

松江到南匯、金山,都是人少地多,大片的桑園和煙田,即便到了明末都沒有大規模的富餘勞動力。這等於扼住了徐元佐的喉嚨,讓他無法實現坐擁金山的目標,也無法對抗洞庭商幫托拉斯的形成。

*

*(未完待續……)

PS:求各種支援~!

二八一 湖州的絲

徐元佐在蘇州呆了旬日,不知道有多少人期盼他早點離去。

官方和商賈,商賈和商賈,原本清晰可見的關係,被攪合得一團糟。願意繳稅派,願意有條件繳稅派,死活不願意繳稅派,成了爭論的三大陣營。然而在繳稅之外,他們的表述又會有些矛盾——到底有不少社會鐵則是不容褻瀆的。

在徐元佐離開吳縣的時候,《曲苑雜譚》的訪者也聞聲來了蘇州,開始對這些人物進行訪問,雖然“保持客觀”超然的立場,但還是會曝出某些人的自相矛盾,引得松江讀者捧腹。

徐元佐是在湖州的時候看到《曲苑雜譚》新一期的。他的社論思想已經被吳承恩發揚,越來越多的評論員文章出現在了靠前的版面上。吳承恩這位大明報業掌舵人顯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